2025-10-13 来源:万源市委组织部
自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达州市万源市聚焦农民增收目标,围绕村村有岗、村村直播、以工代赈“三大引擎”,通过做实就业扩容、电商赋能、赈济提效等举措,构建起“岗位有保障、产品有销路、增收有渠道”的助农体系,努力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用好岗位引擎,织密就业网,铺就增收路。坚持以实施“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为抓手,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筑牢就业与增收双保障。一是引企建园拓岗。瞄准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成功引进东莞和誉玩具、扬州新生代玩具等13家企业,构建“社区工厂+乡村车间”发展模式,在17个乡镇布局毛绒玩具加工厂28个,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建成夏秋茶加工厂等产业工坊71个,累计开发就业岗位8677个、吸纳6.6万名劳动力就近就业,预计年人均增收3.85万元,实现“离土不离乡”稳定就业。二是盘活资源扩能。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转化”原则,统筹整合校舍、闲置厂房等资产70余处,将其转化为产业加工点、就业孵化空间,既为企业降低场地成本,又为群众搭建“步行可达”的就业平台,有效夯实“家门口就业”基础。三是结对招商强基。抢抓托底性帮扶机遇,制定专项招商方案,组建招商专班16个。充分联动四川银行分支机构的商情资源,成功签约新望天天向上中央厨房工厂、生猪养殖基地等项目18个,总投资达4.67亿元,持续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3000人,形成“企业带动、岗位支撑、群众受益”良性循环。

“村村有岗”毛绒玩具加工厂
做强直播引擎,云端带山货,链起产业路。以“村村直播”电商助农行动为突破口,围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目标,构建“培育+阵地+联结”体系,推动农特产品从“田间”直达“舌尖”。一是培育红色主播。从村(社区)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种植养殖大户等群体中选拔315人潜力主播,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培养机制,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线上培训+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直播运营、产品包装等专项培训,成功打造“山里的庆娃”“留守的小清”等特色直播IP,其中“山里的庆娃”直播间每周销售额超20万元。二是搭建直播阵地。结合地域产业分布,升级改造村委会活动室、产业基地、高速服务区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等场所,建成“标识清晰、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村(社区)直播基地298个,黄钟镇依托高速服务区直播间,构建“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直播销售”全链条模式,带动周边256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三是健全产销模式。推行“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通过上门收购、定点收购、订单收购等方式,解决农户“销售难、议价弱”问题,累计通过直播电商销售腊肉、黑鸡蛋、富硒茶叶等农特产品价值超1亿元,联农带农3.5万户、9.3万余人。
强劲赈济引擎,激活内动力,共筑致富路。将以工代赈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通过“专项+推广”双轨推进,实现“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增收一方”。一是提速项目建设。去年,全市实施19个推广类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2703人,发放劳务报酬1243.43万元;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专项资金2660万元,实施专项项目6个、认定推广项目60个,计划带动就业40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2272.23万元。截至目前,已带动就业2342人实现务工增收,发放劳务报酬885.2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6%。二是规范发放报酬。建立“资金监管+进度跟踪+报酬公示”全流程机制,明确要求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项目资金比例不低于30%,并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务工群众账户,坚决杜绝截留、克扣现象。针对部分项目报酬支付不及时、资金短缺等问题,积极协调财政与行业部门保障资金,确保务工群众“干活有收益、拿钱有保障”。三是衔接特色产业。在以工代赈项目规划时,优先布局本地特色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既通过项目建设为群众提供短期务工岗位,又为特色产业长远发展补齐设施短板,推动务工增收与产业提质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力。

“村村直播”直播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