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来源:
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兵分两路进入荥经县境。蒋介石调集二十余万人沿雅安、荥经、天全、芦山一带围追堵截。危急关头,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6月2日至8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先后翻越上下数十公里的泡桐岗。泡桐岗位于荥经县牛背山镇与荥河镇交界的团灵山与香炉山之间,主峰2154米,山势奇峻,古木参天,荫翳蔽日,人迹罕至,陡峭处极难攀援,平缓处遍布泥淖。6月正值夏初雨季,两万多红军将士攀葛爬藤,披荆斩棘、铺竹为路,搭木为桥,艰难地穿行于丛林危崖,烂泥朽木之中,走出泡桐岗,十分不易。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称比爬大雪山更难的是爬荒凉的泡桐岗,那里根本就没有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竹木铺在齐腰深的泥潭上通过。
聂荣臻回忆翻越泡桐岗时说:“这是我们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之一,山上没有人烟,尽是原始森林。即使晴天也是暗无天日,何况那天正下小雨,阴暗的几乎什么也看不见。脚下泥泞,可以说根本无路可走。”
《彭雪枫传》在“长征”一节中写道:“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1945年,彭雪枫在抗战中牺牲,张爱萍起草的祭文中还回忆他俩一块儿翻泡桐岗的情景。解放后,张爱萍撰写长征回忆录时又提到这座“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认为“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陈云在他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我等由水子地出发,经一高山,几天来亦无石阶,两旁竹林丛生,遮挡天空,山上泥水极深,两腿全在泥沟中爬行。部队几乎是在泥泞中泡了一天”。他亲眼见到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亦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次晨我见其虽仍神清气爽,但满身污泥尔。”
因为长征,泡桐岗有幸成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万千之一。也正因为那些革命家笔下的文字,这座山岗在共和国红色记忆中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