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专题 > 红色村落线上服务平台 > 南充市 > 韩家湾村 > 村情简介
韩家湾村基本情况

2023-02-01   来源:

仪陇县思德镇韩家湾村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诞生地。村庄位于仪陇县思德镇西北部,距思德场镇7公里,与柳垭镇葛根垭村、思德镇盘古庙村、思德镇雨台山村相邻。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307户、911人,常住人口452人。村域面积共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亩其中:田510亩、地340亩)、林地760亩。产业主要以传统水稻、玉米、红薯等种植业和鸡鸭等养殖业为主,新增牧草种植、肉牛专业养殖等产业。

现韩家湾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岁,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轻,充满活力。积极打造“零距离”党建品牌,以村党支部为中心,下设2个红色党小组红一连、红二连),每个党小组管理21名党员,一名支部委员联系13名党员,一名普通党员联系6户群众,构建“1+2+X+6”党员联户制度的四级党建网格,获得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韩家湾村于2020年被中组部纳入“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该试点项目于2021年启动。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韩家湾以400万元奖补资金撬动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以试点建设推动红色小山村焕发生机、绽放新颜。2022年8月,被省住建厅列入第五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9月,被省司法厅、民政厅予以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

一、村落历史

湖广填川时,陈、张两氏先祖在清道光年间由湖广省宝庆府迁入四川安岳县,后于清同治年间迁入仪陇县六合场现思德镇),经过辗转迁徙后定居于现韩家湾村,其后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以传统川北民居为主的自然村落。清同治年间设置六合场,正式成村建制。

1933年,隶属长胜县苏维埃政府。

1940年,隶属六合乡。

1958年,隶属六合公社。

1967年,隶属思德公社。

1983年,隶属思德乡。

2019年,隶属思德镇。

二、重要历史人物

张思德,生于1915年,卒于1944年。三过雪山,两过草地,曾担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和毛泽东同志的警卫,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国中央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9月5日,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遭遇炭窑塌方,危机时刻将战友推出窑洞后自己却被埋光荣牺牲,年仅29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被列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精神系谱。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亲自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以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同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

三、重要历史事件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于韩家湾村,因出生当日为农历的“谷雨节”,父母便给他取了一个乳名叫“谷娃子”,出生7个月后生母张朱氏因患凉寒病无钱医治而离开人世去世,被叔父张行忠、叔母刘光友收养。

1926年正月十五,张思德来到附近的桃子垭私塾启蒙读书,近一年后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

1927年,叔父张行忠病故,随养母刘光友从韩家湾长瓦房迁往雨台山上的亲戚高华堂家,后又搬回到韩家湾。

1930年母子搬到六合场中街

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报名参加了少先队。同年12月加入红军,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

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四、风景名胜

张思德故里景区(筹建中):该景区规划为3A级景区,仪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已编制了景区规划方案,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景区紧紧围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思德故居和张思德生母墓、张思德养父墓、张思德救人处等文物点建立,建好配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供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参观学习张思德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

张思德故居: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韩家湾村二社,高观寨坎下,为简单的土木结构房屋,坐西朝东,二开间,面阔8.5米,进深5.1米,小青瓦屋面,檐高3.2米,通高4.9米。内部用墙隔成九个小房间,分作不同的功能使用,自西向东可分成四排,自南向北第一排小隔间分别为猪圈和牛圈,第二排为柴房、粮仓和一间住房,第三排为灶房和住房,第四排分别是住房和堂屋。建筑原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后改建为土木结构矮平房,建筑面积71平方米。张思德故居原为是地主“张二老爷”修建的长瓦房中西厢房的一部分,后来卖给朱、胡二家,张思德的父亲张行品从地主手中租佃了其中两间居住,谋取生计。1915年4月19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诞生于此。目前故居正在积极修缮、陈列布展。

张思德生母墓:位于张思德故居老屋后面,埋葬着张思德生母张朱氏,1967年3月10日,刘光友同志在离张思德故居老屋10多米的草丛中找到张朱氏的墓,随后请来了3位石匠,为张朱氏的坟墓重新砌了坟头,并立了墓碑。2006年7月因暴雨造成沉陷,随后张思德亲房长辈张行明找来民工夯实土地后重新立碑。现保存完好,墓前还立有“英雄张思德的母亲之墓”的石碑。

五、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简介

一)点燃党建“动能”,提速组织振兴。擦亮党建底色,推行“零距离”党建,延伸组织触角,锻造为民服务强引擎。一是组织覆盖“零距离”。搭建平均年龄39岁的有活力、有干劲的支部核心班底,建强村级“主心骨”,着眼工作延伸,由每名党员按“就近就熟就便”原则直接联系6户群众,形成1个微网格,42名党员联系42个微网格,组建42个“移动堡垒”,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覆盖”的组织体系,让群众对党组织触手有感。二是服务群众“零距离”。用好用活“党建+阵地”,整合党建、医疗等16大类公共服务资源,建成功能集约的亲民化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群众78项公共服务需求;做实“党建+微网格”,召开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党员微网格长服务群众“事项职责清单”,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86个;“党建+志愿服务”,吸纳年轻退伍军人、党员46人,组建2个“红色服务连队”,根据微网格上报汇总的群众诉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余次,做到公共服务零距离。三是多元共治“零距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五老理事会”等多元自治组织,“零距离”融入移风易俗、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各类村级治理活动,选树“真善美”典型,培育“法律明白人”,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村风民风向善向美。

二)激活发展“效能”,勾勒美丽村庄。聚焦宜居宜业,把韩家湾建设成“有党味、涵红味、留原味”的大美乡村。一是打造“田园美”乡村。实施“产业富民”行动,干群合力整治撂荒地32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亩成片种植粮油,采取“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管理+农户托养”模式养殖肉牛200头,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多方发力,领办农家乐,经营超市,与县农投公司在农机、农技人才培养、片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集体经济有望突破10万元。二是塑造“文旅美”乡村。以张思德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契机,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和马鞍红色旅游片区定位,同步规划建设直连“两德故里”的XR48幸福美丽乡村路和3A级红色旅游景区,与四川思德干部学院合作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入四川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三是构造“生活美”乡村。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统一规划村庄建筑风貌,优化住宅及公共设施布局,修建停车场和文化院坝,新建公共厕所,栽植景观树950株,安装特色太阳能路灯102盏,全面优化提升人居环境,不定期举办坝坝舞、文艺汇演、露天电影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实现村庄美生活美。

三)积聚精神“势能”,赓续红色血脉。基因挖掘“一点红”。立足本村,修缮红色遗迹,收集布展红色文物,设计红色精品元素22处,开发红色微党课2期,拍摄《张思德》专题纪录片1部,撰写红色书籍6部,开办张思德精神大讲堂,定期邀请研究张思德精神专家学者到村讲课,再播张思德精神种子。信仰接力“一面红”。覆盖全县,将韩家湾村列入张思德干部学院室外教学点,承接学员10余批,吸引全县各基层党支部到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0余次,再开张思德精神鲜花。精神传递“一体红”。放眼全国,发起成立张思德服务联盟,整合社会分散力量,培育组建各领域专业服务队16个、志愿者600余名。举办宗旨论坛和“长征路·思德行”等大型公益活动,倡导成立县外张思德服务队21支,在全国广泛传递张思德精神旗帜,再结张思德精神硕果。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