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乐山市沙湾乡村振兴学院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开新局
为破解乡村人才振兴瓶颈制约,乐山市沙湾区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推动”理念,抓好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精准对接,创建了乐山市首个乡村振兴学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
明确学院功能定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育训基础。紧扣“育农所需、分类施策、务实管用、精准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学院提升育才励才功能。一是定学院功能。以“聚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各类人才专题培训和中、高职学历教育”为功能定位,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二是定办学目标。以“全面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建成集人才培育、政策研究、宣传展示、对外交流、创新孵化为一体的育训基地”为目标,明确“建立特色教学基地、开发特色课程教材、构建师资库、开展高质量培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方面任务。三是定运行机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定期召开院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民主决议“三重一大”等事项。
——科学高效规范的学院顶层架构设计,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工作聚合,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实效,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助力乡村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化资源统筹运营,丰富乡村振兴人才育训模式。整合“文旅兴区、产业强区”优势资源,融合乡村振兴学院整体教学功能布局,构建“一核五极四制”办学模式。一是持续建强“一核”。强化经费保障,以沙湾职业中学为载体,加强学院阵地共建共享;坚持走专家路线,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二是分类打造“五极”。按照“乡村是教室、现场是教材”理念,围绕“五大振兴”建强五个教学“支撑极”,加大现场教学、参观考察、游学研修课程打造力度,形成“五大振兴”+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课程“菜单”,确保课程“菜品”合口味。三是健全完善“四制”。建立进退机制,完善日常运维提升机制,探索教学评估机制,构建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学院高效运转,教学高质量发展。
——注重教学资源、教学内涵、教学机制的整合挖掘创新,为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力量助推学院教学品质提升,带来“1+1>2”的“乘法效应”,模式的创新带来成果的叠加,推动学院发展不断深化。
坚持分层分类教学,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活力。学院紧扣分众化、差异化原则,重点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精准施教,鼓励人才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领技艺传承。一是注重示范引领,育强发展“头雁”。实施“头雁提能”计划,举办或承办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全市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专题研讨示范班等专题培训,覆盖“头雁”700余人次,帮助92人学历素能“双提升”。二是注重产才融合,育强产业人才。推动乡村人才与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深度对接,打造了罗一村“醉花谷”“柏林荷乡”等村集体经济示范标杆。三是注重民生所需,育强专技人才。聚焦乡村发展需求,重点加强制约乡村振兴的专技人才培育,举办乡村旅游人才、乡村规划师、乡村健康指导员和农村党员示范培训班等专题培训,覆盖干部人才2000余人次。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沙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中,培育组建全国首支97人的乡村健康指导员队伍,被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专题调研并给予肯定。
高县“第一村长”以德化人、以文兴村 敲开乡村振兴幸福门
针对贫困村群众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深等问题,高县着力发挥以德化人、以文兴村作用,创新实施聘任乡村振兴文化扶贫“第一村长”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张清单”精准发展导向。结合贫困村文化需求,与文化扶贫“第一村长”精准结对,共谋共建村集体发展。建立“村长”名录清单。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与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结合各贫困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初步确定50名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名家纳入高县乡村振兴文化扶贫“第一村长”库,开展“志智双扶”工作。建立“村落”结对清单。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全县50个贫困村中优先选择急需产业发展、文化推广、人才培养的20个贫困村先行试点,各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制定文化人才需求计划表;“第一村长”根据自身专业特长,选择1—3个意向贫困村;县委县政府综合双方特点,将“第一村长”与贫困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村务”实施清单。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聘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铁梅等24名国内文化艺术名家担任“第一村长”,每年到县、到村指导1—2次工作,因地制宜与结对村一道共建组织、共谋思路、共解难题、共育人才,推动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高县聘请中国文化名家担任“第一村长”启动仪式
“四项实践”做实德治文章。充分发挥“第一村长”特长,挖掘村级文化基础,以文化产业助推各项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引路子。充分发挥“第一村长”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推介高县绿色、生态、环保等特色,帮助争取政策支持、提供市场信息、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结对村引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等项目,成功创建流米礼馆、中国“李礼相融第一村”、中国“第一村长学社”流米分社。艺术创作强里子。“第一村长”任期内谱写一首歌曲、创作一本书、拍摄一部纪录片,推出反映高县振兴历程、先进典型、经验成果等方面的艺术作品,择优参加全国性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创作的高县“沙河镇上古村”形象,在纽约时代广场连续7天滚动播放,有效提升了高县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教育培训架梯子。举办“艺术创作提升计划”“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文化点亮乡村”等培训活动,加大对高县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成功举办2020年“健康中国·和太极传播大使”特训营三期,对全县547名学员开展太极文化教训培训,建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太极文化宣传队伍。文化传承树牌子。聚焦“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硕勋故里AAAA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围绕高县茶蚕桑竹文化、南丝路文化、忠孝文化等主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一周一村一展示”。自2020年7月启动中国文化名家走进高县文化扶贫公益活动以来,共邀请“第一村长”到县到村开展竹笛表演、考察调研等活动30余场次。
“沙河镇上古村”形象在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放
“三类助理”增强服务保障。统筹各级力量,做好与“第一村长”沟通协调、保障服务,确保具体项目落地落实。选派“服务专员”。建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为“服务专员”的工作专班,构建县为主体、部门配合、镇村落实的工作机制,“服务专员”为“第一村长”到县开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选用“项目保姆”。建立项目推进机制,由县文广旅游、扶贫移民、农业农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项目保姆”,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责任制,实行文化振兴项目清单化管理,成功引进投资6.19亿元途居露营综合体项目,打造红岩山网红打卡点“流米李园”,有效推动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润边”工程远程艺术教育帮扶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5G远程教育试点项目落地落实。选任“村务助理”。建立联络服务机制,由各镇党委书记担任“村务助理”,对口联系“第一村长”,主动汇报镇村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文化培训等情况,坚持一月一联系、一人一档案、一事一商议,全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助推“第一村”长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促进高县农村文化提升、产业兴旺,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红岩山网红打卡点“流米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