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 来源:大竹县委组织部
大竹县突出党建引领促联抓共管、服务引导促和谐稳定、就业引航促安居乐业“三引三促”模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确保搬迁群众“安得稳、过得好”。
党建引领促联抓共管。一是“双向互融”建组织。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党组织,转接党员49人,就近就地过组织生活。按各村搬迁人数比例,选举业主委员会。支持搬迁群众参与迁入村事务,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95人纳入后备力量培养。二是“上下互动”聚活力。明确县级领导联系、乡镇班子成员包挂、第一书记驻点、县级机关结对“四个一”工作机制。择优挑选迁入村素质好、威望高老党员、老干部“一对一”联系搬迁群众。三是“内外互联”添动能。按照办公服务、经济和社会组织、群众活动“3个1/3”,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定期发布安置点服务需求,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纳入社会组织年检等,推动社会参与。
服务引导促和谐稳定。一是“托管式”便民服务。实行“保留农民身份、农村产权不变”,配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低保、临时救济”的“2+6”保障措施。开展民事代办、民情代诉“双代”服务,实行“统一收集、全程代办”。二是“多维度”激励服务。依托新时代学习频道等,推进习惯养成、感恩奋进、脱贫光荣“三项教育”,开展良心、孝心、爱心、齐心“四心”评比,引导移风易俗。三是“参与型”自助服务。制定《小区公约》,广泛开展卫生评比等活动。建立流动楼长制度,发挥卫生监督员、隐患排查员、纠纷调解员“三员”功能,实现自治管理。
发展引航促安居乐业。一是优化布局破“双难”。按照“安置点向产业靠近、产业向安置点靠近”思路,46个安置点靠产业集聚区,其余19个适度引进产业,缩短产业与就业的距离,破解产业用工、群众就业“双难”问题。二是整合资源强“三补”。补企业,制定“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创业七条措施”等,落实企业在安置点附近建厂、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奖补资金1340.5万元。补岗位,设立7个“工业型”、9个“农旅型”、15个“农业型”个、6个“作坊型”扶贫车间。开发治安协管、道路维护、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036个。补技能,在12个产业“龙头”企业、8个现代农业园区、2个创业孵化园设立“扶贫专班”,对搬迁群众参加培训补助50元/天·人。三是互惠互利得“四赢”。产业赢,推动40万亩竹、13.5万亩苎麻、12万亩香椿、17万亩糯稻、8万亩白茶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企业赢,如东柳醪糟公司获评国务院办公厅“就业扶贫典型企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群众赢,实现搬迁群众县内外就业、安置1.2万余人,月均收入1400余元。社会赢,搬迁群众生活更好更美,创业就业活力显著提升,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