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其他
珙县党建引领促特色农业“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2021-04-21   来源:珙县县委组织部

下罗坝烟区产业综合体“烟+蔬菜”耕作现场

充分激活乡村振兴之源——土地

“这片土地已连续种了两年烤烟了,今年换种其他适合的农作物。那边土地才种过莴苣,今年正好用来种烟,这样种的烟叶产量才高”。珙县上罗镇下罗村党员尹付军用手指着另一片土地说。

下罗坝,曾是一片河滩地,高低不平,地块零散。之前主要是种植水稻、玉米、红苕这些。“力没少出,就是挣不了钱”。村里的劳动力普遍外出,土地摞荒的现象随处可见。为改变这一现状,上罗镇统筹农村产业发展资金,进一步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石漠化地、河滩地建成“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加上“三变五合”改革的推进,为规模化发展烤烟、蚕桑、茶叶、蔬菜等奠定了基础。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尹付军成立了珙县钰明家庭农场,规模化轮作“烟+稻”“烟+蔬”“蔬+稻”等,取得了明显效果。此举不仅利于各种作物生长,还能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最大化地发挥土地作用。2020年,该农场租了1086亩地,平均产值达7300元/亩,远高于当地土地的年均产值。不仅如此,这里还成为全国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在去年底由中国烟叶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进行的综合考评验收中,得到了专家组好评,名列全国第十。“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形成。

尹付军说,“去年烤烟收后,我根据客户订单种莴苣、甜玉米,约400亩地收了600余吨莴苣、560吨甜玉米,人勤地不懒,一亩地顶几亩的效益”。来自宜宾大兴公司的客商李彬说:“这里的莴苣、甜玉米个头大品相好,而且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我每年都要来这里收购,当初经珙县组织部牵线时我还担心规模达不到,现场看后我们给他们签了长期合同,地里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有党委政府支持,烟草公司等的指导,同一块地轮换着种,还可实现半机械化操作,市场有保障,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尹付军信心十足,“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多流转点土地,多请点人手,扩大轮作规模。”看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比外出打工还好的收益,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留在本地发展,也放心的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

全力培植富民强村根本——产业

代家村位于乌蒙山石漠化地区的褶皱里,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贫困村。海拔高,沟谷纵横,岩石遍布,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成片的土地摞荒放蛇。200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574元,不少家庭穷得连每月几元的电费钱都犯愁,外出务工成为当时这里的最好选择。

上罗镇代家村村办公室和村民住房(局部)

代家村的转机出现在村党支部决定发展花木产业后。2001年,史进洪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穷”的标签,他种粮食、销化肥、养乌鸡等,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听说种花卉苗木赚钱,他立即组队前往考察学习,认为可行,但村民由于受传统农耕思想束缚不愿干,甚至强烈反对。他顶着巨大阻力和未知的风险,与5名党员一道咬牙坚持。三年后,村里卖花木赚了30万元,村民栽种花木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但种植户间的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利益的冲突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史进洪意识到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无可替代。围绕村民最关注的问题,村里迅速成立了代家村党员合作社,并形成了一整套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代家村的花木产业迈入正轨。

目前,代家村93%的耕地已种上花木,90%的村民参与生产经营,产品远销广西、贵州、重庆等地。村民史天兴说,我们这里种的花木供不应求,现在是老板带着钱来找我们。他家一年的花木收入已超过10万元。

好产业带来好“钱景”。代家村变了,来这里游玩和考察学习的人不断增多。看到商机,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史进松夫妇回家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收入比打工强,关键是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2020年,代家村人均年收入达27543元,是2001年的20倍,村集体经济从零骤增至102.58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富裕村”“先进村”。

创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增收

找对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不断做大做强,是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

农利村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村里茅草丛生、荆棘密布、怪石嶙峋,没有象样的产业,人均收入也仅刚过贫困线。村党支部经反复实践,几经周折,最终决定发展钩藤(中药材)产业,组织村民学习培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等。农利村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产业并逐步壮大起来。

“去年,我在钩藤种植方面挣了7000多块钱,收入比种庄稼强。今年我要把包产地全部种上。”农利村村民黄仲之笑着说。2020年农利村种了500亩钩藤,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村民总收入31.2万元,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9.6万元),25户贫困户分别获得12000元产业分红款。

上罗镇农利村党支部书记彭勇指导村民截分钩藤

类似这样的产业在上罗镇还有不少。如规模化发展生猪、肉牛、蚕桑、茶叶并实现种养循环,还有娃娃鱼、土鸡、猕猴桃、黄金茶、生态大米等。原本这些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零星产业,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串珠成线,抱团发展。截至目前上罗镇已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07家,昔日的“游击战”变成了今天的“阵地战”,解决了3320个村民的务工问题,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