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其他
广元市利州区、炉霍县激发基层活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2021-05-20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委组织部、炉霍县委组织部

广元市利州区积极构建新时代乡村头雁全链条孵化体系

广元市利州区始终致力补齐村党组织书记抓产业、抓发展能力短板,围绕“怎么建”“怎么育”“怎么扶”,探索“导师+基地”模式,构建新时代乡村头雁全链条孵化体系,有力提升头雁致富带富能力。

白朝食用菌产业园

围绕“怎么建”,强化顶层设计。区委把新时代乡村头雁孵化行动作为落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高位推动。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一线调研基地选址、考察产业导师,区委常委会、区委组织部部务会等会议研究解决资产划转、资金配套等问题3个,并纳入年度目标考评和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以“清单制+责任制+督导制”推动工作终端见效。同时,从区管党费中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头雁孵化教学经费。二是建强导师队伍。建立“专家团+技术员+土专家”师资库,引进“全国优秀女科学家”张丹等5名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周末工程师”活动,从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等部门择优选拔14名农技员组建巡回指导组,聘请全国劳模、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王钦担任首席产业导师、驻点“传经送宝”,累计开展理论研讨、现场教学等300余次。三是建强实践基地。统筹村集体闲置阵地12间,流转土地700余亩,建设集“研发、制种、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立香菇、羊肚菌、灵芝、木耳等产学研项目9个。去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辐射带动1046户脱贫户持续增收,为周边群众实打实撑起“致富伞”。

“蜀道英才——广元农业大师”董文银开展果树夏管培训

围绕“怎么育”,强化精准培养。从选、学、管着手,以“3+”方式增强培育实效。一是“双向选择+专业配对”选拔学员。依托徐家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结合王钦等产业导师特长,通过“自愿申请+乡镇推荐+面试选拔”方式,首期从42名推荐人选中择优选拔孵化对象17名。围绕木耳、香菇、灵芝、羊肚菌等食用菌产业,采取导师、学员双向互选方式,6名产业导师与17名学员精准结对。二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优化教学。针对学员理论短板、技术欠缺等问题,设计产业发展分析、羊肚菌种植土壤处理、香菇袋料制作等课程。根据农时特点,采取一线“教”、案例“学”、互动“议”、项目“练”等传帮带形式精准施策,定期组织开展“师徒面对面”、西南科技大学远程教学,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75课时,让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得到充分提升。三是“首位激励+末位淘汰”从严管理。建立健全学员考核、星级评定机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周督查、月考核、季评比,表现优秀的计入“每月一星”台账,结业后优先给予项目扶持;表现较差的进行谈话提醒、通报批评、直至劝退。

中科院成都分院张丹教授到白朝乡开展“周末工程师”活动

围绕“怎么扶”,强化跟踪服务。注重孵化头雁的后续扶持,确保“扶上马、送一程”。一是抓实政策保障。出台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乡村人才振兴等激励措施,从用地保障、财政奖补、金融支持、产品销售等提出30条“硬核”措施。学员夏元生得到5万元创业贴息贷款支持,解决资金“燃眉之急”。帮助欧高全等4名学员拓宽香菇销路,冬菇销售8万余斤。二是抓实技术保障。搭建线上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学员微信群,及时答疑解惑。注重线下指导,通过专家巡诊、导师定期上门等方式,解决技术问题21个。中科院成都分院张丹教授,在巡诊中帮助杨帆优化羊肚菌大棚技术,扩大种植规模20余亩,今年预计产值增加500余万元。三是抓实项目保障。整合产业发展项目、中省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等,重点向孵化对象所在村倾斜。今年,保障观音村中省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资金100万元,椴木香菇规模增加5万椴。目前,首批17名结业头雁返村建立集体经济产业基地7个,带动12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炉霍县抓实“三个保障” 助力乡村振兴

炉霍县紧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一重要建设,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等举措,抓实“组织、人才、产业”三个保障,进一步解决好基层组织“最后一公里”问题,激发村(社区)“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加强基层治理。

激发“细胞”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以全面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目标,以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配优调强143个村(社区)党组织,健全385个网格党小组,织密党的组织网络,确保党的工作始终引领“法治建设、思想建设、产业建设”。结合农牧区实际,制定《村级组织运行规则》,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成立森林草原防灭火临时党支部、虫草山临时党支部7个,全面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务决策长效机制,全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县、乡、村三级书记靠上抓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厚植“归巢”沃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坚持“选准一个人,改变一个村”的信念,在破解村(社区)“两委”“年龄老化、能力不足、学历不高”短板上发力,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通过换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形成以45岁左右、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为主体的功能结构,全面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一肩挑比例达99.9%,村(社区)“两委”干部中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占比达34%,全县村(社区)“两委”班子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聚焦新班子上任后最短时间内理清思路、转换角色,省、州、县、乡采取“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实践锻炼”的方式,开展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22批次144人,并先后到康定、泸定、成都、北京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和村级运转经费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实施县级领导包乡联村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汇总梳理、分类施策,真正让“两委”班子找到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

激发“龙头”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保障。聚焦农牧区产业发展难的问题,积极让党支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领头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4+“飞地”产业模式,打造县域龙头支撑产业,让139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按照“做大、做活、做特”的目标,不断加大特色农牧业品牌的创建工作,扶持壮大发展集体经济,成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116个,做大了万亩青稞、万亩油菜等规模化种植业,做活了“红瓦朵”、黑木耳、藏红花、紫皮土豆等特色小微种植业,做特了藏香猪、梅花鹿、跑山鸡、高原牛羊、生态蜜蜂等绿色养殖业,其中种植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870元,养殖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逐步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
四川党建app
(安卓端)
四川党建app
(IOS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