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来源:成都市温江区委组织部
海棠不惜胭脂色,嫣然一笑竹篱间。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的植物编艺公园,西湖海棠朵朵盛开,用西湖海棠编织的蒙古包、花亭、50米长的花廊将整个编艺公园装扮得熠熠生辉、别具一格。
植物编艺公园
都江堰流出的第一口岷江水造就了沃野千里的 “金温江”。作为温江主要农耕区域之一的天星村在20世纪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大葱为主,2000年前后改为种植桂花、银杏、紫薇等大型绿化工程苗木,天星村老百姓的腰包渐鼓,但2012年以后,传统花木市场出现价量齐跌的疲软现象,老百姓的腰包又瘦了下去,面对同质竞争严重、市场供需失衡、花木囤积滞销的严峻形势,天星村的花木产业应该如何突破重围,2013年底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成立,从此,天星村的编艺开始了质的飞越,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复活旧手艺,带来新财富
植物编艺技术起源于古蜀文明,至唐宋盛世,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匠人们突破创新,将紫薇等植物编材通过一系列编织手法,塑造成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以取悦皇室,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于民间逐渐盛行,演变到开敞空间、园林绿化、家庭定制、建筑表皮、市政设施美化等领域。作为“花木之乡” ,天星村的植物编艺早已扎根于天星人的血脉之中,新中国成立至今,天星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编艺工匠大师,在老一辈编艺大师进入暮年之后,编艺技术的传承日渐困难。
传统的福禄寿喜丰五字造型植物编艺
就在这时,天星村党支部书记谢思凯找到编艺大师,提出复活旧的编艺手艺,筹划成立植物编艺合作社,在全村推广编艺技法,通过编艺的手法将传统花木转变成各种形态的植物编艺产品,并规划打造植物编艺公园,变产品为景观、变村子为景区,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业,编艺大师们和谢思凯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编艺公园“众筹”成型
2014年6月,植物编艺公园规划编制启动了,在天星村、天源村和团结桥社区共规划园区2360亩,其中,核心区217亩。3个村(社区)成立了星源桥联合党委进行统筹协调,除争取到区、镇两级230余万元资金外,还通过多次开会动员园区的群众筹资筹劳,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院落整治。在天星村党支部书记谢思凯和编艺大师们的带领下,全村90%以上的花农投身到植物编艺中来,村民通过众筹模式自愿腾挪土地40余亩建造编艺博览示范园,农户、合作社和研发公司联合开发设计,采用紫薇、女贞、桂花、杜鹃、海棠等花木原料塑造了十二生肖、工艺字、亭子、花瓶等110余种艺术造型,并无偿将上百件编艺精品集成到示范园中,同时,依托上万亩花木资源和40余个特色川西林盘,建成满天星、紫陌林等配套民宿项目。
中国龙等动物造型现代植物编艺
2015年8月,植物编艺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首届编艺文化旅游节也在此举办,当年吸引游客上万人次,园区也趁势推出游园活动、乡味厨房、手绘乡村、自助烧烤等项目,一三产融合为村子落没的花木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天星村十二组王九成高兴地说:“植物编艺公园为我们带来了信息和人流。现在,我的四五亩花木地,搞植物编艺,一年就有20多万元产值。如果还像以前卖传统花木,四五亩就只有5000元至1万元的收益。”
乘着中欧班列出国去
很难想象,英国、德国、丹麦、荷兰等20余个欧洲国家能与成都西部的小村庄天星村发生什么关系,然而,这些国家的客商却纷至沓来,吸引他们的,正是天星村千姿百态、造型精美的植物编艺产品。2017年起,乘着成都大力打造青白江铁路港、发展中欧班列的东风,天星村主动出击,打造了花木编艺标准化生产和进出口双基地,会同外贸公司建立发展联合体,积极参与俄罗斯等国的花木展会,推动天星植物编艺精品融入一带一路,销往沿线20余个国家,实现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
天星村的编艺产品乘着中欧班列销往国外
整装收拾再出发
随着编艺产业的全面开发开放,植物编艺公园建成为全国唯一以花木编艺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景区,先后获得中国村庄植物编艺研发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村落、成都市最美赏花基地等殊荣。2020年后,花木编艺市场也出现竞争加剧现象,谢思凯主动联系四川农大、成都市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校,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开展新品种选材的研发。在此基础上,引进知音元、幸福时代等设计研发团队,建成编艺博览园、编艺创研中心,会同合作社、专家、群众制定产业提升方案,扩大植物编艺选材20余种,研发植物编艺产品120余类、5万余件,申报注册30种编艺商标,打造形成天星编艺品牌形象。同时,针对编艺产品体型过大的问题,编艺公园内产品小型化、特色化、精品化也在不断推动中,并努力研发出“编艺+衍生”产品、掌心编艺等10余类天府伴手礼。
编艺博览园、编艺创研中心
“十四五”接力乡村振兴,漆康林、蔡祖昌、蔡祖全等中生代匠人快速接棒,到现今薛刚、何军等新生代编艺师的崛起,天星编艺技师们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正从技术到艺术,不断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