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来源:大竹县委组织部
大竹县抓住“双城圈”“示范区”等重大机遇,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高标准政策、打造高能级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园人才高地,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坚持柔性引才。围绕园区发展“卡脖子”领域,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2名、清华大学等专家85名,建成川东首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苎麻纺织品“不亲肤”世界难关,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燃料管路系统等国内领先。二是坚持体系引才。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成立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苎麻新材料等8个产业链以及成渝、珠三角、长三角等5个驻点引才工作组,招揽高层次人才(团队)6个、200余名,服务园区强链、延链、补链。三是坚持以才引才。建立竹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梳理“两院”院士、教授博导、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158名,明确专人定期联系、长期联系,以在外人才为宣传支点,扩大人才工作影响力,为园区回引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16名。
法因莱布·亚历山大院士团队指导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技术
姚穆院士指导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脱胶工艺革新
强化高标准政策。一是强化产业政策。出台《电子信息十五条》《苎麻新材料十条》等产业政策,明确16项财政奖补措施。设立8000万元工业发展、5000万元应急转贷、2000万元信贷风险、1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四大基金”,护航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落地。二是强化人才政策。纳入全省首批推进建设的30个人才工作先行区,制定《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人才支撑八条意见》,人才开发基金年投入300万元保障高层次人才教育、医疗、住房等需求,推行人才尊享服务24项,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是强化服务政策。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明确“一件事一次办”83项、川渝通办161项、“零材料提交”89项;成立园区政策兑现办,累计兑现财政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发放省“千人计划”补助资金200万元。
打造高能级平台。一是园区承载平台。聚焦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双城圈”“示范区”建设,做好产业转移配套文章,推动园区跻身全省100个重大项目,大竹经开区创建成省级经开区、荣获全省“亩均论英雄”试点园区,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二是科研创新平台。立足苎麻产业纳入国家“一县一业试点”,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4个,创造“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水平科研成果5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三是对外协作平台。与广东四川商会、重庆鱼复工业园区、创新经济走廊达成战略合作,与成都市成华区建立“六同”机制,协同打造“飞地园区”;加强“三类500强”企业协作,引导园区企业与2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研发经费投入近5年累计增长1.5亿元。
西南大学博士团到大竹洽谈“校企地平台”建设合作
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助推园区做大。入驻投产项目176个,落户天宝锦湖、OPPO供应链企业、361°、华为等企业23户,建成标准化厂房4.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覆盖面积拓展至12平方公里。2021年1至6月,实现营业收入203.32亿元,工业总产值148.09亿元、同比增长29.62%。二是助推产业做优。形成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汽摩)、新材料(苎麻)、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六大产业集群”,5年来授权发明专利37件,转化应用科研成果1696项,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助推企业做强。园区企业共获省市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128项,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180万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户、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工厂6户,川环科技成为达州首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