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来源:达州市委组织部
去年以来,达州市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打造“30分钟”应急救援圈、“15分钟”党群服务圈、“5分钟”共建生活圈,着力解决应急能力不足、群众办事不便、邻里关系不密切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治理工作格局、提升治理工作效能。
打造“30分钟”应急救援圈。针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问题,健全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响应机制,建强救援队伍,实现应急救援快速高效。健全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建设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24个、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200个、村(社区)应急服务站2283个,综合研判区位、交通、人口等因素,划分救援站点责任区,缩短抢险救灾响应时间和作战半径,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一个平台管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定期开展应急事件反馈、指令下达、信息传递等全过程应急救援演练,实现30分钟内监测—发现—预警—处置“闭环式”快速响应;建立值守巡查、预警预报、先期处置、转移疏散、避险管控等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开展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建强应急救援队伍。整合机关干部、民兵、网格员、热心群众,成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86支、村(社区)常态性应急救援分队1621支,由镇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队长,充分利用培训实践基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1400余场,配备个人防护、抢险辅助、通讯照明等必要救援装备和器材,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
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针对服务群众亲民化不足问题,建立服务型组织体系,优化阵地服务功能,细化服务清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组织设置“便民指数”。以中心场镇(街道)为纽带,成立驻区单位、行业领域、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为一体的“党建联盟”226个,辐射带动周边68个场镇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形成“全领域融合党建”组织体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制度,建立村(社区)干部“全岗通”工作机制,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建立预约、延时、代办服务等机制,实现区域党组织“全覆盖”、为民服务“零距离”。提升社区功能“人气指数”。坚持“一核多点、强核带面”思路,统筹建立631个区域性、功能性党群服务中心,其中城市社区621个、工业园区8个、楼宇商圈2个。遵循高效便民原则,在党群服务中心“15分钟”服务半径外,合理规划“商圈驿站”“党建联盟”“红心管家”等党建服务站122个。在城市社区,按照办公空间、服务空间、活动空间“三个三分之一”要求,全面优化社区功能布局,高质量完成5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提升居民服务“满意指数”。228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立“达州市新时代学习频道”,实现政策咨询、民生服务、社会救助等服务事项“一屏通观、一网通办”。集中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386个、配套引入物业服务企业864个、培育引进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126家,着力打造小区“红色物业”,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护理保健、调解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持续提升服务实效。
打造“5分钟”共建生活圈。针对邻里关系不密切问题,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强化共享空间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村(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幸福度。完善共建机制。制发《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共荣”机制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工作导则》,明确提出平台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等事项,指导225个村(社区)将共建共享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依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户外广告等,广泛宣传“5分钟”共建共享圈理念,提高居民共建共享意识,营造互帮互助良好氛围。创建共享空间。坚持“方便实用、快捷高效”原则,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居民众筹,多渠道募集共建资金1200余万元,采取“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分街区、小区、楼栋、院落差异化建设共享空间。2021年以来,66个街区规划共享休闲区、共享健身区、共享读书吧,429个小区打造共享充电桩、共享娱乐区、爱心积分超市,1226个楼栋(院落)建设共享工具屋、共享玩具区、共享晾晒区。引导居民共治。开设居民公德、品德、道德“三德课堂”,实施红榜亮优、黄榜预警、黑榜揭丑机制,开展“最美家庭”“达州好人”评选活动,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动态评比“三位一体”自治体系,营造向上向善的小区文化,增强居民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组织4200余名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热心群众组建“小巷管家”“和事佬”“红马甲”等志愿团队100余个,调解邻里纠纷矛盾,建设有温度、更温馨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