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其他
拓宽脱贫攻坚渠道 多举措抓产业助增收

2020-07-30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万源市多措并举 保障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万源市坚持把创建扶贫车间作为推进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多举措保障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政策支持给力 “强激励”创建扶贫车间。为鼓励致富能人、市内外企业、东西部协作企业等社会资源进乡入村创建扶贫车间,瞄准资金、厂房、人才、销路等关键环节,及时出台金融贷款、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程度优化企业各项手续办理程序。成立扶贫车间服务小队,由4名专职干部联系指导扶贫车间,强化对接交流,加强扶贫车间建设中的政策指导,确保扶贫车间规范建设。截止目前,已创建扶贫车间6家,吸纳本地劳动力近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人。

配套服务用力 “多业态”发展扶贫车间。紧扣本地茶叶、蜂蜜、黑鸡养殖等较为成熟的扶贫产业,以适合加工生产的手工作坊、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创建扶贫车间,引导各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充分利用乡镇、村集体的闲置场所,以“轻资产”运营模式,实现产业扶贫规模和效益的大提升。为解决疫情期间产品滞销问题,主动为企业搭建扶贫产品展销平台,联系县级干部为扶贫产品代言,精心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既打通了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又提升了产品市场影响力,促进长远发展。

资金投入有力 “稳运行”保障扶贫车间。制定出台《2020年万源市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投入300万元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扶贫车间,扶贫车间每吸纳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其300元/(人·月)资金补贴,对种养殖扶贫车间劳动力按730元/人的标准给予培训补助。由企业申报、部门调查核实后兑现东西部扶贫车间资金,充分调动了各类经营主体创办扶贫车间的积极性,有力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工培结合助力 “高质量”提升扶贫车间。紧盯“扶贫”这一根本属性和关键导向,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作为认定“扶贫车间”的硬性标准。针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水平不高的实际,通过竞争方式引进4家培训机构,深入扶贫车间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并按50元/(人·天)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培训结束后,就近转移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业,走出了一条由政府引导、企业增产、群众增收、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

广元市昭化区“三三模式”全面推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因村施策,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同比增长20.5%。

“三级联动”强组织。一是区主导。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落实1名县级干部联村、1名镇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区级部门帮村的“四个一”帮扶机制,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任务清单,纳入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二是镇主抓。明确镇党委书记是各镇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带头逐村调研分析,并按“破壳、巩固、壮大”3个类别,动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台账,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各类资源,建立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切实为集体经济发展找准路径、提供保障。三是村主体。健全村级集体经济“一司二社”组织架构,分类组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股份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村账乡(镇)管”制度,选聘村级监督员126人,长效化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三大转变”促共赢。一是村社干部变“经营者”。大力推行村党组织、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252余名村“两委”成员依法兼任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将村干部待遇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对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可按照章程提取不高于10%的收益用于村级组织运行经费保障和提高管理人员待遇。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变“合作者”。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采取资产入股、领办联办等方式,与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产量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区23个村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三是村民变“股东”。村党组织牵头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对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到人。每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的40%按股分红,10%用于扶危助残济困,最大限度惠及群众。昭化区元坝镇紫云村依托“紫云猕猴桃”主导产业,村集体回购紫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股权,通过合作社交易平台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三个精准”强扶持。一是项目精准配套。探索推行资产运营型、服务增收型、产业经营型、新型业态型、集体自建型“五型”模式,研制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1条措施,从项目扶持、财税金融支持、激励保障等方面精准配套项目扶持政策,支持村集体参与实施土地整改、田间道路等涉农项目。二是资金精准滴灌。区财政整合资金9510万元,按照每个贫困村不低于70万元、非贫困村不低于20万元的扶持标准,全覆盖扶持126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资金,每年对集体经济收益排名前20位的给予1万元/村奖励。牵头组建立信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探索开展“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担保及3—5年利息补贴。三是人才精准匹配。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先后回引65名党性意识强、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农民工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管理者。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聘请浙江省乡村振兴带头人曾志华等10名“首席顾问”,推行“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团队服务模式,分片区常态开展规划指导、管理咨询和技术支持等巡回服务。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
四川党建app
(安卓端)
四川党建app
(IOS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