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布拖县聚力攻克最后堡垒 推动阿布洛哈村脱贫奔康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毗邻金沙江大峡谷,三面环山、一面临崖,群山阻隔、交通闭塞。幅员6.2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共65户、253人,建卡贫困户29户182人,属于深度贫困“最后堡垒中的堡垒”。2020年元旦前,阿布洛哈村采取峡谷缆车摆渡方式打通对外通道,结束了要揪着马尾攀爬悬崖峭壁才能出村的历史。5月26日,通村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公路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打通了贫瘠到富足、困顿到希望。
天堑变通途,打通群众出行之路。“要致富先修路”,乘脱贫攻坚的东风,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把群众最关心的“出行难”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18年9月9日通村公路正式开挖,从山腰掘进3.8公里硬化路,“一隧一桥”打通对外通道。因受爆破量大、易塌方等原因,施工5个多月通路不到3公里。经多次勘探评估,将方案调整为“硬化路+缆车临时摆渡”“三隧一桥”,在峡谷间建约400米长的临时缆车道,同步掘进最后0.8公里隧道和桥梁建设。2019年12月13日国家应急部调动米-26直升机将8台大型的挖掘机、炮机“吊”进村里,采取两头并进、多点作业的战术,彻底攻克“最后一公里”。2020年5月26日顺利建成通车,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历时一年零八个半月终于建成,开通了拖觉镇至阿布洛哈村客运班线,每天至少固定一个班次,村民过去一年出行一次,现在1个半小时就可到县城。
穷貌换新颜,打通群众安居之路。乌依乡党委坚持把住房安全摆在脱贫攻坚突出位置,优先解决住不避风雨、人畜混居等现状,按照方便群众生产、上学、就医原则,争取整合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在阿布洛哈村2组集中修建33户钢结构安全住房,同步推进入户路、沼气池修建和厨房、厕所等改建。针对峡谷缆车无法同时满足客运和安全住房材料运输需求的实际,专设一架设计载重3吨的货运缆车用于建设材料运输。对阿布洛哈村及沿线2个村实施“农网”改造,建成4千伏输电线路28公里,建设生活用水管道,从水源点直引入户,彻底解决了用电用水难题。
青山变金山,打通群众致富之路。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康的核心支撑,驻村工作队引导群众从牛耕人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向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结合阿布洛哈村的自然稟赋,全村已种植凯特芒果120亩、纽荷尔脐橙50亩、青花椒20500株。建成6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养殖黑山羊100只,试点种植中药材三叉白芨和特色水果小米芭蕉等,通过股权分红、土地流转、电商销售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用好佛山劳务扶贫协作机制,2019年,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20个,建立公益性岗位16个,实现劳务收入35万元。抓住网络、媒体等社会关注度持续攀升的红利期,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开发登山攀岩、户外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新风替旧俗,打通群众文明之路。阿布洛哈村坚持把扶志与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突出抓好教育引导、医疗扶助、卫生健康和现代文明习惯养成,着力解决“看不见的贫困”。强化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实施“一村一幼”工程,招收幼儿13名;全面实行村小寄宿制封闭管理和集中供应用餐,53名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入校上学,全村适龄儿童实现100%入学。深化移风易俗,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制定“八不准”环境卫生要求、做好“五洗”个人卫生、创建“洁美家庭”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倡树新风·感恩奋进”示范户表扬活动,表扬奖励20余户先进典型。制定完善《村民自治公约》,引导群众摒弃薄养厚葬、高额礼金等陈规陋习,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
南江县念好“三字经” 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新格局
脱贫攻坚以来,南江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7个,完成8420户31087人搬迁任务。围绕“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治理好”目标,探索聚居点治理新路径,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搬迁时代”扶持治理工作。
完善配套“优”服务 搬迁群众安居安心。一是基础设施“补短板”。对照“五有”“五化”标准,累计硬化农村安置区道路624公里,新建入户电网362公里、饮水管道510公里,新建幸福院83处,新改建村学校76所、卫生室64个、文化室72个、综合服务中心57个,同步配套商店超市、集中养殖用房、电商服务站等,切实改变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社会保障“解顾虑”。统筹解决和落实社保、教育、医疗等政策,稳定原承包地、林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及涉农补贴等权益,在安置点周边或房前屋后预留土地作为“菜园”“花园”,降低日常生活成本,增强“新家”融入认同。三是确权颁证“保权益”。制定易地搬迁新建住房确权颁证实施办法,推行“三统一”确权颁证,切实保护搬迁群众财产权益,已完成易地搬迁农户住房确权颁证2300户,占建房搬迁农户41%。
建立社区“强”管理 搬迁群众自治自立。一是自治为本。让村民全程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有效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低级媚俗、宗族派别等不良陋习。设立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治保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实行“三议三公开”协商机制,形成重大事项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监督格局。二是德治为先。全面推行乡村道德银行,围绕文明有礼、敬老爱亲等7个方面35个细项,议定“乡村道德银行”积分标准,一季度一评比一兑现,把村民的优秀道德行为量化成积分存入“银行”,季度积分超过一定分值的可兑换相应奖品,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累计评选表彰“清洁卫生家庭”2000余户、“道德之星”5000余个和脱贫先进典型500余人。三是法治为纲。按照“四点一评”培训模式开展全民学法普法,持续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组织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员额法官等力量进村入户,与镇村社干部一道开展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追索劳动报酬等纠纷调解,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方联动”,提升村民遵法守法意识。
发展产业“稳”增收 搬迁群众恒立恒心。一是坚持“搬迁+就业”。依托东西部协作、就业培训等扶贫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劳务就业9667名;依托建筑产业、旅游商贸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开发,就地就近吸纳搬迁群众企业就业3320人;安排大龄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和重病患者家庭等家庭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就业940人。探索“借羊还羊”、政银企农户“四方合作”等多种联农带农发展模式,4516户搬迁农户通过业主带动,实现年人均增收2670元。二是坚持“搬迁+旅游”。建成四条乡村旅游精品环线,涵盖易地搬迁安置点84个,带动发展农家乐387家,吸纳从事旅游服务业搬迁农户达1979户。三是坚持“搬迁+盘活”。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700余个,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1个、市级2个,探索建立贫困村“三个1/3”分红模式和普通村“四六”分红模式,7680名搬迁群众成为股民和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