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员教育 > 党员教育动态
绵阳市安州区推行“三站”模式破“三难” 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2025-03-17   来源:绵阳市安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绵阳市安州区聚焦破解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探索推行“安家站、加油站、先锋站”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完善“摸排纳管、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全链条机制,切实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

建强“流动安家站”,破解“去向难掌握”。一是严格界定“摸家底”。对于部分流动距离近、能及时返乡参加组织生活的,不界定为流动党员;对于不确定流动时限、不确定是否能返回的,作为流动党员登记管理。组织9个驻外流动党组织和153个村(社区)党组织,采取“三访三找”方式全面摸排,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让687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动态管理。二是分类施策“强纳管”。绘制流动党员分布图,依托党员信息管理平台和全市驻外流动党组织信息台账,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流动党员登记、接收工作,区分流动党员工作学习单位是否有党组织、是否固定等情况,分类将流动党员就近就地纳入党组织,向600余名流出党员发出报到提示,外地流入党员全面纳入管理。三是动态联络“结对子”。明确专人担任流动党员“红管家”,推行流动党员“1+N”结对联系机制,由1名支部委员联系N名流动党员,定期通过微信群、“暖心想家”连线系统等与流动党员互动交流,精准掌握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就业状况等,及时更新和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实现动态管理“进出”有数、“去向”有底。

流动党员讲微党课

筑牢“流动加油站”,破解“管理难落实”。一是双向联动“聚力”。建立流出流入地“共建共管”机制,制发流动党员、流出地(单位)基层党组织、流入地(单位)基层党组织3张责任清单,依托流动党员聚集地打造9个“流动党员之家”,与江苏省江阴市等地党组织签订“双向共管”协议,实现流动党员齐抓共管、两地联动。二是教育培训“赋能”。推行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一卡通”制度,采取“云课堂+送学包”方式,依托学习强国、科技城先锋、今日安州等信息平台,创新“云上课堂”“流动先锋主题党日”等学习模式,推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红色能量包”1540个,确保流动党员思想引领、理论教育跟上趟。三是主动服务“暖心”。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春风送岗”“直播带岗”等系列招聘活动,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160余人(次),开辟返乡返岗专车助力回乡过年、外出务工,走访慰问流动党员70余人(次),为返乡流动党员免费体检400余人(次),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乡和组织的关心关怀。

与江阴市周庄镇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

激活“流动先锋站”,破解“作用难发挥”。一是奉献他乡“亮身份”。实施“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行动,引导参与流入地社区治理、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助力流入地建设发展,认领方言翻译员、网格服务员等“微岗位”200余个,实现从“流入”变“融入”,以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先锋旗帜。二是反哺故乡“作表率”。实施“智汇家乡”行动,以“双招双引”、到省内外流动党组织调研指导等为契机,开展“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等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收集“金点子”“好声音”59条,引进产业项目2个。三是服务老乡“争先锋”。实施“智力回流”行动,通过发布“招募令”、公开招聘等方式,选拔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流动党员。近年来累计发展农民工党员115名,19名流动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

召开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