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来源:梓潼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绵阳市梓潼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模式创新破题、资源整合赋能、人才支撑筑基,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构建全域协同发展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攻坚指挥部,对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村,建立1名县级领导联镇+1个部门结对+1家企业帮扶+1名第一书记驻村的“四个一”扶持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三年行动方案》,按发展情况将162个村梯度划分为29个示范强村、104个潜力中村、29个薄弱村,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培育。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600万元,各村集体收入均超10万元,年收入20万元及以上的村达71%。推行“党建与经济”双项考评机制,将集体发展情况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党建述职,对村党组织实行“强村持续壮大、弱村动态清零”专项考评。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承诺、践诺、晒诺”履职制度,将发展成效与领导班子评价、党员评先评优挂钩。深化“金融甘泉”行动,协调金融机构定制“农易贷”“乡村振兴贷”等产品,解决融资需求312个,授信额度突破1.5亿元。全域开展农村“三资”清产核资行动,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217处,新增收益680万元。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颁发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162份,量化集体资产总额9.8亿元。建立“县统筹—镇托管—村运营”三级资源整合机制,有效破解“资源沉睡、碎片低效”等发展瓶颈。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深度融合增收矩阵。推行“1+5”绿色循环模式,即政府主导,国企、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金融部门协同。引导国企率先入股生猪代养产业,推动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按照3:4:3比例入股生猪代养场;对资金困难的集体经济组织,协调金融部门质押代养合同提供担保。延伸发展猕猴桃、中药材等绿色种植20万亩,构建“5头猪配1亩地”种养平衡体系,生态效益转化率达90%以上。抱团联片谋发展,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组织14个相邻村组建7个产业联合体,共享强村生产技术、弱村生产土地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灵芝种植等产业;打破乡镇壁垒,推动42个村成立4家乡镇产业公司,聚力生产蚕丝被、富硒大米等特色产品;县属国企联合21个村共建标准化养殖场36栋,企业负责技术运营,村集体承担粪污处理,农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实现三重增收。着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1+N”体系(其中,“1”即整合村内土地、仓库、机房、农机等公私资源资产入股组建联合社,“N”即联合社根据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需求)。向农户提供优选农资、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服务内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一户一策”数字需求台账,精准匹配农资团购、电商销售等定制服务,推动15个村联合社年均增收87万元,服务覆盖农户1.2万户,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00元以上。
三是筑牢人才根基,构建长效发展动力系统。实施“头雁领航”三年计划,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训基地2个,构建“集中培训+导师帮带+实践锻炼”全链条培育体系,在县级部门开发乡村振兴实践岗18个,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强经济综合能力,全县162名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兼任集体经济负责人。推行党员致富能手“1带2”活动,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41名,推广林下养殖、电商直播等实用技术47项,覆盖农户2840户,户均通过技能增收超6000元。加大人才、资金扶持力度,建成“产才融合”工作站4个,柔性引进四川省农科院水稻育种首席专家等高端人才23名,攻克种养技术瓶颈12项。实施“文昌菁英”计划,分类遴选农业经营、品牌运营等10类人才94名,申报评选“一村六员一主播”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66人。配套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提供免租金公寓46套,落实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确保优秀农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严选职业经理人,明确大专学历+3年农业管理经验硬门槛,面向社会选聘职业经理人13名,涵盖水产养殖、电商运营等紧缺领域。实行创收奖励机制,对当年经营性收益10万元至5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分别按20%、15%比例进行奖励。职业经理人推行统一耕种、统一用药、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运作,大幅提升合作社组织化、专业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