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坚持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积极探索“资产盘活创收、特色产业赋能、机制保障增效”三个路径,系统性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变沉睡资产为增收活水。一是资产清查明底数。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查,通过“档案核查追溯历史、现场清查核实现状、走访调查听取民意”等方式,重点对闲置厂房、低效土地等资产进行逐一登记,分类编制明细台账、明晰权属关系。将所有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动态管理,实现“一资产一身份证、全流程可追溯”。截至目前,累计梳理土地资源189.3万亩、闲置资产8700宗(527万平方米),总估值约68亿元。二是分类施策“活”资源。按照“公益事业使用一批、集体运营盘活一批、招商引资开发一批”思路,对清查后的资产通过减免租金、政策倾斜、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引导村集体发包土地65万亩、塘库4181口,成功引进森全鞋业等112家企业落地,打造文旅IP、特色旅游村落5个,今年以来通过资产盘活,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00万元,带动4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三是打造引擎增效益。聚焦增强村集体自主运营能力,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278个,推行“合作社+闲置资产”模式,依托闲置场地、土地资源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冷链仓储中心、休闲康养基地等特色项目56个。通过自主运营与项目合作相结合,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700余万元,实现“资产保值”向“资产增值”转变。
鼎山镇清泉村面对“三山夹两沟”“地狭多涝”的地理劣势,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
变发展劣势为产业优势。一是因地制宜谋产业。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坚持“多元协同、错位发展”原则,指导各村成立“强村公司”57家,涵盖农业综合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建筑工程及劳务派遣、物业服务等多个领域。一方面,聚焦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等乡村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特色”产业格局;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劳务派遣、产业技能培训、农产品初加工、小微项目承接等配套业务,形成主导产业稳根基、配套业务拓增收的多元发展模式。二是科技赋能助产业。组建“高校专家+农业专技人员+本地‘土专家’”多元服务指导团队,通过“线上远程答疑+线下驻点指导”等方式,精准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痛点。整合政策资金、专项资金、村集体收益资金等2.7亿元,建成茶叶、枳壳等农产品加工厂38座,引进自动、半自动化生产线133条,推动产业链从“初级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通过技术升级与链条延伸,带动农副产品同比增值30%以上。三是打造品牌兴产业。以“商品化思维”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整合线下农产品展销中心、线上直播带货平台、农业订单合作等渠道,构建集展示、销售、观摩于一体的多维度助销体系,先后培育大罗黄花、巴山叶遇、野蕊蜂蜜等一批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名特优新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区各类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达1.3亿元,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跨越。
变运行机制为增效态势。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专项行动+能人招引+人才培养”思路,搭建强村公司用人平台,畅通强村公司职工与村“两委”成员双向任职渠道,通过群众推荐、乡村人才引荐、人才自荐等方式,累计回引致富能手、青年毕业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员等优秀人才167名。定期举办“干部讲习堂”、产业发展交流会、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活动,累计培训村(社区)“两委”成员3000余人(次),切实提升基层干部增收带富能力。二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坚持政策先行、引导发展,先后出台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收益分配、奖惩及考核办法等制度,明确资金使用、收益分配、评估评价等标准,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整合乡村振兴、中省扶持、东西部协作、“巴山红色贷”等各类资金2.3亿元,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水”。三是搭建合作共赢机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组建产业党建联建9个,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发展共促。优化完善“强村公司+村集体”利益分配机制,将经营收益一定比例分配,其中30%用于“强村公司”业务拓展、5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用于反哺公益事业,实现“公司盈利、集体增收、群众受益”三方共赢,持续激发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鼎山镇开展项目发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