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持续聚力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2020-10-27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昭觉县党建引领 聚力发展 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打赢收官战

近年来,昭觉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县有136个贫困村顺利退出,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1.37亿元,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均已产生效益。

坚持固本强基 加强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明确责任、合力攻坚。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县乡两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党政班子成员蹲点联乡包村,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局牵头部署,引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划。村党支部狠抓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切实履行“带头人”职责,持续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带领制定符合村情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扶持基金、帮扶资金、扶贫资金等各类资金8800余万元。党员干部合力实干。村干部、农技员和后备力量等4000余名党员干部奋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45个专家服务团定期巡回指导,着力抓好9个扶持村的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运行。

宜牧署觉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商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 优化发展路径。各村党支部立足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实施四种发展模式。实施资源开发型模式。扶持高山错季蔬菜、“飞地”养蜂等种养产业,推广种植羊肚菌、草莓等高经济作物,依托红色资源、高原彝俗等发展文旅融合,做到每个贫困村有2个及以上集体经济项目。实施股份合作型模式。以土地、扶持资金或集体资产入股13个产业园区,每年通过参与管理、按股分红,获取集体收益。实施示范带动型模式。优质企业以光伏扶贫资金5700万元,带动71个贫困村发展光伏扶贫项目,2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项目。实施综合服务型模式。依托“1712”电商服务体系和69个益农信息社,建立“互联网+”销售模式,收购、加工、销售马铃薯、彝绣等特色产品。

谷莫村通过实施资源开发型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坚持公开透明 规范资金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突破,就要管好分好集体经济“蛋糕”。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村党支部对入股园区进行书面备案,对流转土地用途进行监督,通过采取“优先股”“先租后股”的方式,保障村民的收益分配优先权和年终“保低”收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村民、集体和园区(或企业)之间构建符合发展规律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按照“631”“721”等利润分配模式,采取按比分红、奖励发放、生产再投入等方式分配资金,促进贫困户、村集体等利益相关方的收益长期稳定。成立资金监管机制。建立集体经济资金“四议两公开”管理机制等10余项制度,通过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建立村级专门账户、执行村财乡管制度等方式,规范村集体资金管理,同时纪委监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组建专班,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处理问题村干部4名,保证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发挥和安全稳定,确保集体经济红利惠及所有村民。

洼取村召开村级集体经济分红仪式

松潘县推行党建促脱贫攻坚“四访”工作机制

松潘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党建促脱贫攻坚,持续深化“四访”工作机制,全面加大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力度,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深化干部走访 实现思想上扶“志”。结合“联户联情”群众工作全覆盖,1300余名州、县、乡三级干部联系结对2078户贫困户,将“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宣传到户、引导到人,政策到户、落实到人,问题到户、解决到人,产业到户、收入到人,环境到户、文明到人,帮扶到户、志智到人,效果到户、满意到人”作为干部走访基本要求,全面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做好脱贫扶志工作;驻村工作队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与群众拉家常,谈变化、讲政策,全心全意帮助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做实教师家访 确保根子上扶“智”。强化国家扶贫惠教政策宣传,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消除贫困学生因贫辍学现象;通过“大喇叭”、广播、村民座谈会、微信宣讲等便于群众知晓掌握的方式,大力宣传讲解国家、省州县“三免两补”、“两免一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系列扶贫惠教政策,使广大家长群体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组织教师当留守学生的“临时家长”,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组织教师入户家访,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讲教育扶贫政策、讲家庭教育,听取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对贫困家庭学生按照不同学级给予相应的资助。

坚持医生巡访 推动健康上扶“弱”。深入实施卫生扶贫“五大行动”,推动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落实“十免四补助”,贫困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在全面完成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基础上,组织开展“健康下村活动”,定期为群众讲解大病补充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等政策,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建立家庭医生定期“问诊”机制,为患病群众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做到“小病及时诊疗、大病上级衔接、无病政策了解”,有效杜绝因病弃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开展农技随访 突出产业上扶“技”。立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辅助,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国投+”“基地+”“合作社+”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确保贫困群众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稳定实现“吃穿不愁”;在55个贫困村5个插花式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农技员,积极动员群众酝酿讨论,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编制,参与监督管理、评估验收和后续管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