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全面巩固脱贫摘帽成果 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11-12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高县坚持以攻坚态势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高县紧盯“零返贫、零致贫”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两个重点,先后派出979名干部参与帮扶工作,以攻坚态势攻克贫困堡垒,全面巩固脱贫摘帽成果。

强化组织保障,擂响最强“战鼓”。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县委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建立县级领导蹲点联系负责机制,强化“1+13+50+24”组织体系,推进1个县脱贫攻坚领导组、13个镇蹲点工作组、50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24个专项扶贫工作组高效履职,明确13名党员县级领导担任镇党委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责任。二是健全日常监管体系。全面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工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帮扶力量管理考核办法,创新流动红黄旗考评制度,健全帮扶单位“四包到位、一包到底”责任考核倒逼机制、帮扶干部“三同一包”管理制度,组建帮扶工作联合督导组和6个巡回督查帮扶组,常态化开展督查指导。三是健全激励关怀体系。制定《高县切实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办法》等办法,设立30万元/年的脱贫攻坚关爱救助基金,落实村干部“基薪+绩效+脱贫攻坚专项考核绩效”考核经费1500多万元,累计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67名,有力激发帮扶力量投身脱贫攻坚激情。

强化力量整合,集聚最猛“战士”。一是精准择优选派。按照“派最能打仗的人”要求,选派163名干部组建50支驻村工作队,全脱产驻村,从县级帮扶单位选派137名干部担任“百日冲锋队员”到各镇开展帮扶,选派6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较好的镇班子成员,指导帮助薄弱镇推进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二是激发本土人才活力。紧盯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目标,创新开展党员+能人(优秀农民工)+村干部递进培养,优化“岗位适应、镇村淬炼、项目历练、上挂锻炼、压担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实施村级带头人“四雁”行动、“千名村级后备干部储备计划”和农村干部人才学历提升工程,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131人。三是发挥外引人才作用。深入实施人才集聚亮剑工程,考录招聘基层急需紧缺人才426人,柔性引进中科院陈新滋院士团队,共建贾村高端医药产业园,聘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等20名文化名家,担任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第一村长”开展文创文旅产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园等建设,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省级领军人才1名,强化对脱贫攻坚的人才支撑。

强化履职尽责,勇立最显“战功”。一是持续开展党员群众教育培训。落实帮扶工作教育培训经费120余万元,每年开展驻村工作队员全覆盖培训,利用高县干部网络培训学院、农民夜校、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平台,采取“三四三”工作法培训党员群众41万余人次,课件《山林寻味记——柠檬的诱惑》被中组部采用,《十九大精神走进基层》课件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课件。二是持续深化农村乡村治理。紧扣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改版扩容“高兴·心连网”APP,完善党建扶贫智慧平台管理服务功能,推行“山湾联防”“十户联防”等自治机制,将驻村帮扶力量下沉到7800余个农村治理单元,助推疫情防控、防汛减灾、森林防火等各类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解决。三是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全面完成195个村清资核产工作,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三个组织起来”,探索形成村集体租赁创收、自主经营、引资分成、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2019年195个村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0万元以上村28个,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3.16元。

强化多线作战,扩大最大“战果”。一是加大新风法治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大雁岭、红岩山等六个乡风文明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艰苦创业”“脱贫争先”“感恩·忠诚·奋进”三项教育,开展感恩励志巡回宣讲1012场(次)、专题讲法1700余场(次),9人成功评选进入四川好人榜,打造省级乡风文明示范农家院落3个,星级文明、家风家训示范户3000余个,建成“美丽宜宾·宜居乡村”114个。高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凝聚脱贫攻坚强大精神力量”经验做法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上作交流。二是加大技术扶贫力度。组建农业产业技术综合专家服务团,采取专家服务团巡回讲、田间地头实践讲等方式,累计举办农技培训824期次、培训4万余人次,推广适用技术247项次,新模式36项次,贫困户代表万造均在全国贫困残疾人脱贫事迹报告会上作了“自强自立脱贫光荣”先进典型发言。三是加大社会扶贫力度。统筹省、市、县115个定点帮扶部门(单位)力量,整合农业、国土、水务等部门项目资金实现精准投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全面覆盖、立体帮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盐源县舍垮村党建引领奔小康

舍垮村位于泸沽湖东南岸,是泸沽湖畔摩梭群居村落保存原貌较完整的村落。近年来,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舍垮村以“党建+”为抓手,统筹抓好脱贫攻坚、富民产业、综合治理等工作,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党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拔穷根。金秋时节,走进舍垮村冬桃种植园里,漫山遍野的桃树,硕大的冬桃挂满了枝头。近年来,舍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议事会,组建土地流转中心,注册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闲置土地统一流转、整合利用,引进瑰典花业农业种植、西昌东福农经种植公司等企业,建成高原优质冬桃基地300亩、食用玫瑰基地1200亩、草莓种植基地80亩,集中养殖家禽1万只。与此同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由村党支部唱主角,清晰界定企业、村集体、群众三者利益关系,年终进行分红。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大力实施“党员提能”计划,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请进来讲、送出去学、实干中验”等形式,全村94.3%的党员成为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教导员、群众服务员、发展引导员。坚持开展“每名党员每月一件实事”主题党日活动,做好事实事480件次。建立“爱心教育基金”,资助大学生34名、高中生200余人次。

实行支委联组、党员联户“双联共建”。开展与贫困户的结对共建,全村35名党员结对联系73户贫困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320件次。与冕宁县彝海村、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支部开展“千里结对共建”活动,并先后组织50余名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互访互学。与相邻的云南省宁蒗县山垮村开展“边界党建结对共建”,整合区域内优势相似资源,形成开放合作、同盟发展的良好格局。

“党建+产业发展”富民增收结硕果。世居湖畔的摩梭人因保留着母系社会遗俗而备显神秘。舍垮村全村总人口1406人,其中贫困户73户317人,于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随着泸沽湖旅游产业的发展,摩梭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不再局限于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

依托泸沽湖4A景区及完整的古村寨,结合当地独有的摩梭民俗,舍垮村大力推动能人“带路”,发展第三产业。新建摩梭文化传习所,评定摩梭文化传承人21人,着重保护摩梭母系大家庭70户,打造摩梭文化家访户21户,每年补助130万元。能人大户开办民俗餐馆、民俗客栈18家,成立合作社2个,建立农耕体验园2个、种养殖示范基地4个,94名贫困群众就地转移就业,实现产业发展、贫困户受益、经济能人增收“三赢”局面。

突出党员“引路”,实施“两个双向培养计划”,16名党员被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4名,村“三职”干部全部成为“双带”能人,从“双带”能人中推选村“两委”干部7名。村党支部书记李比玛扎石牵头注册的摩梭传统手工艺制作公司,与成都、西昌2家公司建立合作开发关系,其产品销售到泸沽湖景区和丽江市的各网点。3名党员引进公司开办了“摩梭阿妈”农产品实体店和网络销售终端,对全村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走上了“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采取“党员(致富能人)+产业项目+农户”的模式,每名党员联系3至5名农户,做好入户宣传解释工作,引领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或劳动力入股的方式成为经营主体成员。发动村民流转土地1187亩,发展特色农业870亩,运营猪槽船41艘。截至目前,村里所有的农户都加入到各类合作社中,84名外出务工人员也返乡创业或加入劳务合作社,2018年,舍垮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6150元。

“党建+基层治理”乡村旧貌换新颜。走进舍垮村,摩梭家园宁静优美,村里的民居仍然保持着摩梭传统建筑结构风格,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已染秋色,走进四合院落,房屋按照门楼、正房、花楼、经堂次第布局,干净整洁。

近年来,舍垮村村支部积极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每年评选一批“五好家庭”“好儿媳”“好女婿”,每季度邀请模范人物到“农民夜校”现身说法。并举办春节文艺联欢会、新春篮球运动会,引导群众从“赌桌”走向“舞台”、从“酒桌”走向“运动场”。精神文明建设,使得家庭里夫妻关系更加和睦了,邻里间大家和谐共处。

与此同时,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督促党员带头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按照隆重简约的原则举办成丁礼、葬礼等传统仪式。红宴20桌、丧宴30桌、菜品9个的“上限”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群众的“人情”负担减轻60%以上。

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规范以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村委会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的“四会”议事制度,建立村“两委”会、民情理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三会”联动制度。

按照“全民拟定”原则,每3年修订一次村规民约。专聘9名义务监督员,对村规民约的落实情况开展日常监督。设置“红黑榜”展板,及时公布遵守村规民约的先进典型和“黑名单”,用荣辱激励群众,用典型教育群众。成立舍垮村乡贤治理咨询委员会,就全村经济发展问计问策21场次,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发展中来。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