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 来源:内江市市中区委组织部
内江市市中区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有效抓手,积极探索 “自主经营、抱团发展、作价联营、校地合作”新路子,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年年有增收、人人有分红,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组织领航自主经营,人才驱动促提效增质。定制服务专班。结合311干部帮扶行动,整合第一书记、“三农”服务队等帮扶队伍,从经济部门中精准选派“产业发展专班”,全覆盖13个中省扶持村和27个薄弱村,为中省扶持项目选派了“第一书记”专班,在各村集体经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项目推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施“四大工程”。实施“头雁”工程,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春苗工程”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 创办农民夜校92个、实训基地260个,培养出“西瓜书记”“电商红娘”等能人7.1万余名;大力实施“春苗工程”,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41名;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工程”,发展农民工党员138名,选拔212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培育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培养经营能手。组织开展种养殖、产品加工、经营、技术技能等主题培训,鼓励支持村集体以“自主经营”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集体经济生产经营、管理带动模范。目前,开展培训80余次,培训2500余人次,培养经营能手150余名。
党建“联姻”抱团发展,创新驱动促规模聚集。发挥技术优势,增强抱团引力。以成功产生经济效益、技术经验的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为牵引,通过村村联建组建功能支部,打捆其他村扶持资金,扩大优势项目规模,抱团发展壮大。永安镇在谋划中省扶持项目时,充分发挥漏棚湾村空心菜种植经验优势,打捆投入另外2个村的扶持资金,发展果蔬大棚130亩,实现村村联建“1+2”抱团壮大。聚焦特色产业,增强抱团动力。依托“集体+传统种养”“集体+生产服务”“集体+物业经济”“集体+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高效发展。2020年,全区创建果蔬、农副产品加工、都市现代农业等农业园区12个,发展优质柑橘4.03万亩,建成“内江黑猪”家庭农场养殖单元81个;创新“果蔬+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优化利益链接,增强抱团合力。以村村联建方式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统一经营、统一结算、按股分红,实现抱团发展、规模聚集。全面推广集体经济收益“五股分配”模式(即管理股、发展股、人头股、公益股、土地股),实现管理团队“有干头”,贫困户分红“占大头”,村民分红“按人头”,持续发展“有源头”,干部群众“有盼头”的良好氛围。84个村已实现集体资产量化,设立“人头股”14.28万股。
村企融合作价联营,改革驱动促资源盘活。摸清家底,盘活资产。积极用好“农村改革试点示范区”政策红利,在有闲置资源的村,村党支部通过盘点家底、集体研究,以购买的方式将土地经营权收归村集体,使“沉睡”的农村资产活起来。朝阳镇黄桷桥村一块24.9亩的原机砖厂建设用地,以3万元/亩的价格将土地的经营权收归村集体,实现资源整合。作价入股,激活存量。通过村集体经济与新型经营主体“作价联营”,将土地经营权挂牌拍卖,拍得金额入股项目,每年村集体经济进行项目分红。依托主线,延伸产业。指导84个村党组织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明确各村发展定位,围绕市中区柑橘、柠檬、黑猪、水产“四大产业”,延伸“农旅融合”产业,村集体带动村民发展采摘、观赏、垂钓等特色产业。全区引进新型经营主体300余家,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特色种养业350个。
校地合作优势借力,技术驱动促农业转型。以项目支持促“产研一体”。借助内江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技术研究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开展集体经济大棚蔬菜合作项目,由高校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生产技术、日常生产管理等指导,打捆使用高校科研投入经费,实现资源整合,带动村集体生产与高校科研同步发展。目前,全安镇洪坝村大棚蔬菜集体经济项目已建成,2020年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以技术支持授“群众以渔”。探索“高校+村集体合作社+农民”模式,由内江师范学院从育苗、种植、管理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投资、日常生产监管;农户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领取蔬菜幼苗按照技术人员科学指导进行种植,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和闲置土地利用率,实现“高校科研转化、村集体增实力、村民增收益”的三方共赢效果。以销售支持解“后顾之忧”。建立起“研发+自产+内购”为一体的产供销体系,产出的农产品直供高校食堂和市中区“甜城乡邻”农产品扶贫超市,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截至目前,组织 20 余个村集体经济供应内江黑猪、肉鸡、鱼类等特色农副产品 30 余种。定期向农业农村局、 供销社、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布机关食堂、医院、学校市场供应需求清单,紧盯扶贫农产品超市供应缺口,引导村集体精准谋划涉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