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来源:凉山州委组织部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启动以来,凉山州坚定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尊重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审慎”的基本原则,立足脱贫攻坚等工作实际,分三批次压茬推进“两项”改革。截止目前,全州“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已圆满完成,呈现出“变好、向善、更优”的良好态势。
数量规模“一降一升”,调优了布局、调强了实力。通过调整,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村(居)民小组数量减幅分别达44.7%、39.1%和33.1%;平均幅员面积增幅分别达80.8%、63.6%和48.3%;平均户籍人口增幅分别达81.3%、64.3%和49.6%。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自发搬迁等特殊社会治理难题,撤并空心乡镇17个、空心村171个,并在24个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点设立新型社区。通过调减乡村组数量,调增幅员面积和人口规模,借势优化了空间布局,突破了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了发展要素聚合,实现了资源化零为整,为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创造了条件。
年龄学历“一降一升”,调优了结构、调强了队伍。坚持“七个原则”和“七个一批”,统筹选用408名优秀干部到新成立乡镇(街道)任职,制定村级建制调整改革9项配套政策,从原“大三职”干部中优选7185人进入村常职干部队伍。统筹州直部门、州属国有企业等89个县级、科级岗位帮助县(市)消化干部。各县(市)通过晋升职级、拉长板凳等方式自行消化乡镇干部347人。通过到龄离任、调整转岗、支持创业、公益岗位、过渡兜底等方式安置村(社区)“大三职”干部2332人。通过调整,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低2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9.8%;村(社区)常职干部平均年龄降低4岁,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22.9%,村(社区)常职干部中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占比达48.5%,乡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两个老大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职数待遇“一降一升”,调活了动能、调强了引力。通过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8.4%,常职干部职数减幅16.9%,村民小组长减幅38.3%。与此同时,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其它村常职干部、村民小组长基本报酬待遇增幅均在80%以上。结合村级治理与发展需要,统筹设置1289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水电移民等村级专干,实行一年一聘,按1800元/月给予基本报酬。在基本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村组干部待遇,拓展了干事创业舞台,激发了内在工作动力,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成本效能“一降一升”,调顺了机制、调优了服务。通过调整,乡村数量大幅下降,行政办公成本随之大幅下降,在投入不减的前提下,乡村工作经费大幅上涨,服务群众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乡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和实有人员增幅分别达82.1%、87.0%,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综合行政执法、便民服务中心等7—14个内设机构。突出顺向调整,推动形成了37个工农业小镇和581个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并在254个被撤并乡镇普遍设立便民服务站(点),方便群众办事,切实解决了乡镇官多兵少、机构空设空转、人员编制紧张、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