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来源:雅安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雅安市围绕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实行党建引领“四化一融合”治理模式,坚持以规范化自管自治、精准化厉行法治、常态化德治教育、亲民化协同共治为主要抓手,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机制,有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融合,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健全自管自治机制。尊重和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制度机制,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内在活力。规范组织运行。修订村党组织工作运行细则,制发《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健全新村聚居点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与自管委协同运行体系;指导基层差异化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形成雨城区“三联一化一支撑”、芦山县“1+8”治理模式等经验。建立职责清单。出台巩固村(社区)“两委”换届成果10条措施,制定“一肩挑”干部履职规范、村干部工作导则,明确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保障救助等8类24项工作程序,规范村级事务运行,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四张职责清单”,细化具体职责56项,厘清各类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推进“多员合一”。采取“3+X”模式推动7200余名驻村地灾监测员、食品安全员、金融联络员、巡河员、交通协管员等驻村岗位职能有效整合,组建“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者速报员队伍600余支,党员志愿者、基层民兵组建青年突击队500余支,实现统筹管理、减员增效。
名山区“茶源义警”下村开展法治宣传
健全厉行法治机制。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法治服务、法治管理,推进厉行法治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多元调解矛盾。成立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机构,总结推广名山区“茶调委”“茶源义警”经验,全市554个村全覆盖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聘请400余名调解员,实现“小矛盾全数化解、大矛盾联合调处、大小矛盾均不出村”。完善议事程序。建立村级事务重大、小微事项清单,组建由村党组织书记为召集人,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乡贤“五老”为成员的村级议事会,细化会议召集、议题提出、大会决议、执行实施等程序,村级议事会年均讨论决定村级事务达200余项。开展法治宣传。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围绕农村易发土地纠纷、扫黑除恶、家庭矛盾、财产争议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法治知识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坚持“法律进课堂”,将涉农法律、民法典知识作为乡村干部培训“必修课”,2021年市县两级专题培训乡村干部6300余人(次)。
健全德治教育机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治”核心内容,开展群众经常性教育,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抓实群众教育。以农民夜校、群众夜话为载体,开设“德治大讲堂”,将联村包村领导、驻村帮扶干部、农技人才等1000余人纳入师资库,开展宣讲培训6000余场(次),实现党员群众教育常态化。完善村规民约。在全市行政村实行“一约五会”制度,由村党组织牵头制定村规民约,分别成立红白理事会、百事评议会、村级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开办“道德超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形成好习俗、好生态。培育文明乡风。开展“感动雅安”道德模范李文军、廖桂秀、罗维孝学习活动,推荐评选“雅安好人”21人、市级“文明家庭”90户,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新风尚。
亲民化改造后的雅安市芦山县隆兴村党群服务中心
健全协同共治机制。坚持基层治理“亲民化”“服务化”,从组织类型、服务体系、联系帮扶上下功夫,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引入社会组织。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实施“童伴计划”,联合扶贫基金会建立“童伴之家”122个,依托县乡群团组织服务中心,引入孝老爱亲、残疾人救助、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和公益协会200余家,同向发力参与乡村治理。做实亲民服务。向乡镇下放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166项,“一村一策”设置“亲民化”便民服务代办点554个,健全完善事项收集、集中办理、跟踪反馈机制,搭建“镇坐班员+村代办员+组网格员”和“一步一路、十分服务”便民服务体系,组建群防群治队伍289支,提升协同服务群众实效。强化联帮互助。推行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支部、市县部门联系脱贫村、党员“入格联户”制度,全面推行“户长制”模式,实行婚丧嫁娶、家庭纠纷、生活困难、生病住院、突发事件“五上门”,做到联系不漏户、户户见党员、事事有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