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委组织部
巴中市巴州区以水宁寺镇为试点,坚持党建引领安置点后续治理,聚焦组织建设、管理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在71个安置点创新实施“三力提升”模式,让1.1万名搬迁群众能融入、稳得住,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建强治理体系提升牵引力。一是灵活方式建组织。按照应建尽建、有效覆盖原则,采取符合条件单独建、多点合一共同建等方式,分类建立安置点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全覆盖设立党员中心户,构建“村(社区)党组织+安置点党支部(党小组)+党建指导员+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构架。二是选贤任能育骨干。通过干群自荐、群众推选、回引人才、下派干部等方式,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安置点党组织书记;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安置点,探索实施“点长制”,形成“包点干部+民(辅)警+法律工作者+网格员”四支治理骨干。三是立足需求组队伍。成立业主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三会一队”,设置“卫生保洁员、安全网格员、文化宣传员、资产管理员”四大员,积极吸纳400余名政治坚定、群众认可、热心公益的干群为安置点各类组织成员。
枇杷村集中安置点
优化管理服务提升凝聚力。一是便民服务“亲民化”。设置民事代办员,组建红色轻骑队、“始宁”跑团,采取线上收集与上门服务相结合方式,平时收集归类,工作日到镇上集中办理,为安置群众提供代交水电气费、代缴医保社保等便民服务,让群众少跑腿。成立益农信息会,定期发布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渝西“乡友会”等招工就业信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二是环境整治“规范化”。通过保洁员清扫、志愿者劝导、党员干部提醒、定期通报曝光等方式,对安置点内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车辆乱停等现象进行常态化整治,引导群众自觉爱护环境卫生。针对安置点养殖不规范和私搭乱建问题,有序实施人畜分离、点外建圈、集中养殖行动;组建镇、村2个违建整治专班,拆除龙台村、印盒村等安置点违章建筑0.7万平米。三是乡风培树“有形化”。开办“道德银行”和“晏阳初道德讲堂”,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道德积分、好差评定、讲典型事迹。开展“文明实践日”活动,发挥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定期评选出“孝道之星”“道德之星”“致富之星”等先进典型。
新庙村定期开展聚居点文娱活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
拓宽增收渠道提升驱动力。一是壮大集体经济。盘活“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政策资源,积极争取“中扶”项目资金,采取抱团联合发展、入股分红、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将集体经济收益反哺安置点,有效提升安置点管理经费保障水平。印盒村使用中省扶持资金修建生猪养殖基地,每年赚取租赁费用11万元,按照反哺比例,每年为安置点提供管理经费2万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契机,在“长房子”“青稞寺”等4个大中型安置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通过“公司+农户+专合组织”模式,大力种植枳壳、姜黄等中药材,吸纳安置点群众到园区务工,按比例获得劳动报酬及劳动力入股分红。三是做活庭院经济。盘活安置点及周边零散土地、闲置堰塘、荒坡野林等闲置资源,积极动员老弱劳动力,以小菜园、小果园、小鱼塘、小禽园为主发展“庭院经济”。龙台村斯连安置点整合闲散土地近60亩、兴建畜禽集中养殖点1个,通过租赁的方式分包给38户农户,年人均增收450元。
龙台村积极发展百亩枳壳,套种姜黄,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