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6 来源:天府先锋
营山县聚焦系统排查、组织建设、回引创业、培养训练等关键环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推动农民工党建提质增效。
一、突出“三级联查”,做到“三个摸清”。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统筹流入地和流出地,扎实开展优秀农民工系统摸排。一是明确摸排标准。坚持县主导、乡统筹、村主体,锁定优秀农民工“年龄不超过47岁,学历为高中(中专)以上,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务工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摸排条件,联合驻外商会、招商办事处、驻外团工委、乡友会,建立流出和流入地“双向对账”机制,实现优秀农民工精准摸排。二是做到“六个清楚”。清楚掌握优秀农民工流向、从业情况、政治面貌、返乡创业意向、入党意愿、担任村干部愿望。截止目前,全县共有优秀农民工812人,主要分布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其中党员306人,有返乡创业意愿的463人、入党意愿的347人、担任村干部意愿的430人。三是建好“三本台账”。县乡两级分别建立优秀农民工、农民工村干部、农民工后备干部力量“三本台账”,对优秀农民工信息实行大数据管理,明确县乡村三级管理员,实行动态管理。
二、突出“两地共建”,实行“双向管理”。着力构建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建共管模式,推动各流动党支部之间或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双向管理。一是组织共建。根据农民工党员的数量、分布、职业等情况,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成都、重庆、上海、广东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7个,流动群团组织15个,联络小组80个。在流入地和流出地设立双向召集人各1名,通过扫码登陆、老乡找老乡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二是党员共管。同流入地党组织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就近安排参加组织生活,及时反馈在外表现情况,定期给出评价性意见。采取“两地培养、两地考察、两地公示、原籍吸收”的方式发展党员,近三年,共发展农民工党员200余名,培养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600多名。三是服务共创。深化“浙江—四川”“营山—重庆”等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广泛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春风行动”等招聘会,2019年上半年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深入重庆、成都等地开展普法维权、技能培训等服务,近三年在成都等地组织召开座谈会548场,讨薪维权活动6次。
三、突出“三大回引”,助力“回报桑梓”。聚焦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储备,采取感情、项目、政策“三大回引”,千方百计回引优秀农民工。一是感情回引。春节期间,采取开坝坝会、办坝坝宴、举办文娱活动等方式,县乡村三级干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共走访返乡农民工及农民工家庭成员17万多人,发放慰问品及慰问金计250余万元;以招商引资活动为契机,县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到广东、深圳等地,看望慰问营山籍农民工,介绍家乡变化,动员回乡创业,回报家乡;通过QQ群、微信群、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媒体,加强同外出农民工沟通联系,做到事在网上办,情在网上结,引导农民工热爱家乡、回报家乡。二是项目回引。创建4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推出一批特色种养、乡村文旅、集体经济等项目,组织50余名优秀农民工代表参观考察新法朗30村连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回引有意向性返乡优秀农民工63名。三是政策回引。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返乡考察等方式,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开通县乡政务服务农民工优先窗口,为农民工办理就业援助、医疗救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农民工创业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补贴,2018年全县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及吸纳就业奖励20个创业实体。
四、突出“三大训练”,蓄好“活水源头”。大力实施“万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培养储备1521名村级后备力量,其中农民工后备力量730名,返乡创业的有481名,通过政治、实践、岗位“三大训练”,不断提高农民工后备力量能力素质,为村级干部队伍蓄好“活水源头”。一是政治训练。通过节庆教育、送学上门、线上宣讲等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农民工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返乡创业农民工作为农村发展党员重点对象,今年上半年为每个乡镇下达了2-3名农民工党员发展指标,专门用于优秀农民工党员发展。二是实践训练。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等,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特色产业、领办创办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为每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后备力量明确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名村第一书记进行结对帮带,积极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目前,50余名优秀创业成功农民工成为县领导重点联系服务对象,其中7人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三是岗位训练。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岗位中设置后备干部培育岗645个,选派481名农民工村级后备干部到相应岗位训练,通过压担子、交任务的方式,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年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从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中选拔13名同志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