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党建引领,聚力抓脱贫攻坚

2020-04-24   来源:相关市<州>、区<县>党委组织部

宜宾市翠屏区“一领五联”聚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宜宾市翠屏区强化党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全省首创“一领五联”模式(以党组织力量统筹一切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在宋家镇胡坝村、金秋湖镇白塔村10个已退出省定贫困村试点探索建立“一领五联”防返贫监测体系,委托第三方公司研发监测软件,设计“一平多网、多功合一”的综合性信息监测平台,对脱贫户实施分类管理、分级防控,以精准监测、及时预警、系统帮扶,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巩固10个贫困村退出和9001户30433人脱贫成果,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党建引领,领出同心、同向、同行。区委主动扛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一是强化组织促上下同心。明确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全区7360余名干部职工“一对一”防返贫帮扶名单,定下无人返贫“军令状”,将干部帮扶考核与干部选任、绩效发放、责任追究挂钩,保障“一领五联”防贫监测体系全面铺开。二是凝聚力量领社会同向。以建立“一领五联”防贫监测体系为载体,深化帮扶干部“三到三联三帮”行动,到支部、联干部、帮贫困群众争取政策扶持;到企业、联高管,帮贫困群众争取就业渠道,到村组、联业主,帮贫困群众争取合作机会,切实将组织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如原明威镇党委帮助留诚养殖合作社党员陈伟主动与山东新凤翔对接联系,成功争取到生态林下鸡养殖合作项目,带动15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党员示范带群众同行。深化“三建三带”“四建四有”党建引领脱贫模式,在金秋湖镇、宋家镇、牟坪镇等成立脱贫攻坚党总支、五彩金秋党委、龙兴农旅融合党委等20个非建制的功能型党组织,在全区9108名农村党员中优选172名党员领办或联办农村党员合作社47个,统筹在宜长兴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4个镇49个村试点建立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人才智库,探索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凝聚起脱贫奔康最大合力。

监测联网,联出精细、精准、精确。一是精细建立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区委建立脱贫户实时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脱贫户的产业、副业、务工等10余类家庭收支状况,将返贫级别划分为:一级、极易返贫户,二级、容易返贫户,三级、不易返贫户,并分类构建动态管理台账。二是精准建立分级施策帮扶体系。各镇党委根据分类,有针对性的精准施策:一级风险户以“帮”为主,重点在发展上扶持,加强项目、产业、就业、生活帮扶,确保收入稳定、持续达标;二级风险户以“扶”为主,重点在能力上扶智,加强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就业无忧、产业向上;三级风险户以“引”为主,重点在思想上扶志,激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热情。三是精确建立及时帮扶预警体系。村党组织通过监测平台对脱贫户个人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实时更新、科学分析,对风险级别呈上升趋势的,及时提醒帮扶单位和责任人,详细了解风险上升原因,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措施;对脱贫户家庭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影响风险等级的,随时调整风险等级,提升帮扶力度。如白花镇蔡家村贫困户卢德华突然诊断身患直肠癌,第一书记连芳及时在监测平台内将其调整为一级风险户,按程序为其争取了低保和D级危险改造补贴3万元等保障政策,镇政府单独统筹了1万元爱心资金,有效防止其因病返贫。

发展联动,联出共建、共利、共进。一是以要素倾斜促项目共建。区委根据监测平台监测结果,对返贫预警信息集中区域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扶持力度,统筹推进配套建设,支持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加大对已经实施易地搬迁的32名贫困群众后续产业帮扶,确保搬迁后通过特色产业覆盖持续脱贫,切实提升防返贫工作精准程度。二是以乡村旅游促群众共利。根据监测平台收集到群众普遍反映的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致富的意愿,镇村党组织每年举办旅游节、组织体育赛事等活动150余场次,培育、引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2家,吸收脱贫户625户,脱贫群众2352人,带动脱贫户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三是以电商服务促产业共进。推动监测平台与涉农电商主体互动融合,对有意愿从事电商活动的脱贫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打造藠德香、鳅派食品等“网红”品牌农产品,成功打造金秋湖镇全市首条“电子商务一条街”,建设镇(村)级电子商务站点28个,镇级物流配送站点53家,2019年实现农村电商网上零售额7.55亿元。

利益联结,联出互帮、互惠、互促。一是创新模式带动群众互帮。在监测平台开设“扶贫+”网页频道,通过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给贫困户,再以股本方式注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专合社(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资金实施规模化特色产业,2020年前以保底分红形式确保贫困户长效稳定增收。二是村企对接带动企农互惠。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252个,村党组织牵线让其与脱贫户建立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其在监测平台招工用工,让脱贫户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城乡互促。在监测平台开通科研院所、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创业通道,畅通城市资本下乡渠道,培育川茶、云辰乔木等20余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群众稳定脱贫。

培训联动,联出人气、人才、人力。一是以需求导向办学汇聚人气。根据监测平台汇集的产业、务工等22类重点需求,整合全区党校、农民夜校等培训资源,已对有培训意愿的2.6万脱贫户劳动力提供针对性免费培训。二是以专业对口办班培育人才。在监测平台上公布翠屏区“就业扶贫专班”工作方案,吸引有意到临港和长江工业园智能终端企业就业的脱贫户劳动力,每年组织开展至少5期就业培训和13期智能终端岗前培训。疫情防控期间,牟坪镇组织有应聘意向且返宜时间超过21天的268名农民工参加镇级培训,并到临港开发区和长江工业园区企业就近就业。三是以畅通就业渠道导引人力。在监测平台打造“培训+就业”专题网页,全面公布招聘信息、用工信息、扶持政策、务工渠道,根据平台反馈需求,对接有信誉的用工企业或机构每年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不少于90场、雷波招聘会3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阶段性就业5703人次。

兜底联保,联出公开、公正、公平。一是公开实施兜底联保。通过监测平台筛选分类,对智障、残疾等6类特殊脱贫户,给予3年的财政政策扶贫巩固期,通过低保、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7类31项措施保障其水平达标,并在监测平台及时公示。二是公正实施兜底联保。根据监测平台发现因残、因病、因灾导致家庭极为困难、极易返贫的脱贫户,村党组织经村民大会决议,适当加大临时救助,对符合低保政策的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三是公平实施兜底联保。将监测平台收集到的因病返贫、因学致贫预警信息反馈医疗教育部门,经核实后落实医疗兜底、就学减免资助计划等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户看得起病、读得了书。为保障监测平台兜底工作,2019年全区保持2375.8万元“四项基金”规模,其中建立教育扶贫基金650.6万元、卫生扶贫基金61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515.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金600万元,累计受益贫困人口近2万人次。

三台县下足“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

日前,三台县以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抓手,扎实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和问题整改“清零”两大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村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围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下足“绣花功夫”,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巩固脱贫成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巾帼突击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人突击队

挂牌督战补短板。出台《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建立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副书记、副县级领导、行业部门“三张督战责任清单”,实行县级领导“领战”、县级部门“会战”、镇村“主战”,构建县级领导、部门、乡镇、村四级联动督战体系。定向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余个,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补充200万元预警处置基金,解决好边缘户教育、医疗保障应急救助;鼓励低收入贫困户、边缘户借支产业扶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入股“3+2+N”产业经营主体,股权量化参与分红。

夯实基础强弱项。全面打响农村危旧土坯房攻坚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农村土坯房进行“改拆建”。在2019年全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826户10252人,土坯房拆建95367户,建成居民聚居点318处,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354个的基础上,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工作思路,扎实开展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全面补齐898户贫困户、232户边缘户、6125户其他三类重点对象户土坯房改建“硬骨头”,坚决消除危旧土坯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1.6亿元,全面掀起基础设施强化建设。

壮大产业促提升。大力推进扶贫产业与多种经营形式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提升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将贫困户覆盖到镇乡“主导产业+辅助产业”链条上。大力推行“农技员+贫困村+贫困户”模式,组织选派科技干部深入到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科技人才对精准扶贫攻坚服务的全覆盖。全域推进“三变”改革,用好用活7400余万元产业扶持基金,推广“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宣汉县“7411工作法”实现脱贫帮扶入户入心

宣汉县创新推广“7411工作法”,为帮扶干部入户帮扶量身打造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

“7看”明情况。对标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三有”,严格实施“到户7看”制度,即对贫困户是否有安全住房、是否有安全饮水、是否通电、是否有广播电视信号、帮扶明白卡信息是否正确、档案资料是否完整、档案资料是否装袋上墙等内容进行实地查看,确保帮扶人员情况清楚、心中有数。

“4问”解困难。对无法直观了解贫困家庭子女是否接受义务教育、是否实行医疗参保、是否有急难愁盼、对帮扶工作是否满意等4项内容,采取“协同走访、相互监督”,安排2至3名帮扶人员组成一组,到各自联系贫困户走访询问,如实记录群众诉求,反馈汇总后由帮扶部门牵头逐项梳理化解。

“1算”亮家底。按照《收入监测台账》对贫困户家庭收入进行季度测算,综合评估收入构成,“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在给予资金项目扶持的同时,鼓励无劳动力、无资金、无技术家庭将闲置土地、农用物资等参与入股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比重,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1记”贴人心。印发《脱贫攻坚督导考核办法》,督促帮扶人员按月入户,将帮扶工作情况以文字、照片、贫困户签字确认等形式进行全程记实,并将入户次数、帮扶成效、群众认可度等与帮扶人员工资待遇挂钩,避免帮扶工作“偶尔去一次、彼此不认识、临时搞突击”。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