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来源:相关市(州)、区(县)党委组织部
绵阳市游仙区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路径
绵阳市游仙区聚焦农村闲置宅基地处置难、产业发展用地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等问题,探索实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依法清理闲置宅基地,腾挪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释放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提升、产业发展有保障、集体经济大发展的三大目标。
聚焦“三大组织”,构建严密改革组织体系。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立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集体经济制度,将“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作为区委书记领办项目,整合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建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联动机制,做好闲置宅基地整理的指导、复垦和验收等工作。发挥镇党委统筹协调作用,系统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调优调强村党组织书记54人,为改革注入活力。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138个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领导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二是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主体,拥有宅基地流转的决策权、收益分配权、使用监督权和流转优先受让权,通过民主协商、建章立制等方式,因地制宜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完善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镇、村、组级集体经济组织2078个。三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作用。建立“村级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议事会”的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堂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党员代表、优秀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能手等先进代表群体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协助参与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拆除复垦等工作,先后动员1500余户村民主动清理闲置宅基地。
坚持“三个结合”,逐步破解改革风险难点。一是坚持“精准摸排+科学规划”。创新推行党员联户“1+3+N”制度(村党支部小组长+3名党员+N户群众),推动闲置宅基地、一户多宅等信息要素全部入网入格,建立1546宗闲置宅基地台账。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村规划,实现产业、用地、生态、建设“多规合一”,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划定村庄集中居住区,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用地、留足后期发展用地。二是坚持“群众主体+集体主导”。坚持把维护好农民群众居住权益放在首位,按照“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要求,加大宅基地权益保障、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建设。发挥集体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在村域范围内新建集中安置点,保留“一户一宅”且自愿腾退宅基地的农户到新建安置点建房的资格权,对已进城置业农户自愿腾退宅基地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一次性货币化补助,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坚持“个别试点+全面推进”。2019年开始,游仙区先后在原街子镇、云凤镇、柏林镇试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整理零散宅基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同企业合作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今年来,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将陆续在全区9个镇(街道)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探索“三种模式”,全面释放集体经济活力。一是探索合作经营模式。推行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经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营,集体经济组织主要保障发展用地,企业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与农地租金相分离的核算机制,集体建设用地按市值确定价格,农地租金按照原流转合同约定价格执行,新桥镇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海上海经科庄园、禾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达成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合作经营协议,收取预付款422.5万元。二是探索指标出租模式。在部分农业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将整理后的用地指标出租给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本地村民就近务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增长。新桥镇岳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将30.5亩闲置宅基地节余指标,采取阶段性租借的方式,出租给仙龙向山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康养+度假(休闲)”产业,年租金收入达20万元。三是探索土地入股模式。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方式,将部分闲置宅基地节余指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协商议定入股价格,发展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通过核算定期分红的方式实现共享建设用地红利。新桥镇王猛村集体经济组织将7亩集体建设用地折价42万元入股蓝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泥鳅、小龙虾等水产养殖和初加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得土地入股收益7万元。
峨眉山市绥山镇净安村党建搭起从“富民”到“富村”的桥梁
近年来,峨眉山市绥山镇净安村通过党建引领建强班子、升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支部+协会”的内涵,带动400余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富民”到“富村”的转变。
党建引领,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实行“一肩挑”。2014年,净安村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及时调整配强班子成员,通过开展行动,扭转了村“两委”工作行动迟缓的局面,村党支部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群众信任度逐步提升。二是凝聚发展思想。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将产业继续锁定为食用菌,树立“党建带产业、产业促发展”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盘活资金资产,逐步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增长。三是组织党员“双联动”。村党支部先后8次组织15户产业大户到福建、成都等地学习种植技术,淘汰落后机器设备。带动18户党员干部和产业大户先种先试,积极为种植户提供政策咨询、联系专家指导、提供销售渠道等服务,种植规模从原来的30多家小散户增至70多家种植大户。
选准模式,实现抱团发展。一是升级“支部+”2.0版本。将原来的“支部+协会”升级为“支部+联合社+专业合作社”模式,成立了净安村经济联合社;引进军利、兴旺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支部为领导核心、联合社负责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发展模式。同步建立完善组织章程、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监督审计等配套制度,并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二是升级种植模式。村党支部实行统一组织、规划、耕种、收储、加工、购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联合社吸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长期外出务工等农户的20余亩闲置土地,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在菌包生产、杀菌等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将以前的“纯人工”转为“人工+智能”,生产效率提高1倍。三是升级集体经济硬软件。用好用活100万中省扶持集体经济资金,修建约1800余平米的加工厂房、购买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并将使用场地和加工设备的管理运营费作为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8月集体经济项目启动以来,累积发展菌类种植30万袋,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8万元。
产业升级,架起强村桥梁。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引进专业企业指导7户党员种植户试点先行,2019年实现全村种植户煤改生物质燃料,每年减少废气排放1500余万立方米,减少有害气体近30吨,基本实现食用菌生产全程零污染零排放,能源热值利用率提升60%,节约成本100余万元/年。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生物技术将废弃菌包生产成有机肥,改善了种植食用菌的肥料质量,实现全村废菌包100%回收利用,大力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又把废弃菌包变为“真金白银”,实现产业从简单粗放到精细集约的转变升级。三是解决滞销难题。新冠疫情期间,村党支部组织联合社建立食用菌初加工点1个,带动种植大户建立食用菌初加工点3个,持续带动农户规范化、规模化进行食用菌初加工、管理、销售和存储,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食用菌滞销难题。同时,探索建立食用菌收购企业诚信名单,实行优胜劣汰,坚决抵制收购打“白条”,确保农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