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加强农民、工人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基础

2020-06-04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广汉市党建引领“四化联动” 打造脱贫致富“生力军”

广汉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发挥自身作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的优势,将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工党建、农村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结合,建立“四化联动”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线打造了一支技能强、素质高、带富强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77人,其中党员500人,建立功能型党组织6个。

规范化选评,让职业农民有身份作为。一是择优遴选。以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的“四类对象”(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成员、返乡创业农民)中的党员为重点,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拥有在库学员3760人,其中党员837人,全市1600余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全部入库。二是从严认定。制定《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管理办法》,明确3个方面11项认定标准,实行县、镇(街道)、村三级审核,由73名专家组成评审团进行综合评价,对有突出专业能力和业绩的人才以及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从业党员提供“绿色通道”。三是动态管理。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对经过认定的普通职业农民建立“一人一档”,对经过认定的职业农民党员,增建党员信息登记档案,建立“一人双档”,同时实行“资格年审”,形成“能进能出”的机制,试点期间累计清退47人。

实用化培训,让职业农民有提升。一是培训内容“广改精”。将培训项目与区域产业对接、培训课程与农民需求对接、业务培训与实践操作对接、理论学习与党性修养对接,围绕粮油、蔬菜、水果等6大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加工、无人机操作等新兴领域,开设专业课程9个、精品课126门,为参训学员提供“菜单式”选择,培训内容由“横向广谱”转向“纵向精深”。二是培训规模“大改小”。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依托市委党校,精心设计“室内、田间、基地、线上”四大课堂,确定培训基地52家,每班参训人数控制在20—50人,实现小班“手把手”教学。三是培训方式“旧改新”。借鉴高校硕(博)士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农民导师制”培训,聘请43名高级职称人员以及市委党校中的高级讲师作为农民导师点对点跟踪培训,实现师徒为伴,终身教学相长;参照校企联合育才模式,探索开展“寄学制”培训,每年遴选10—20名优秀学员到上海、浙江等地交流学习。通过培训,持证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0万元,共带动小农户3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辩论赛,提升能力素质

多元化保障,让职业农民有地位。一是社会上更体面。组建职业农民协会和职业农民党支部,投资300余万元建立“职业农民之家”和“职业农民党员之家”,为职业农民和职业农民党员互通有无、抱团发展提供“根据地”。每年举行“十佳”职业农民评选表彰活动,连续四年举办职业农民年会,并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爱农知农的浓厚氛围。二是生活上添底气。设立逐年递增的专项资金,对职业农民提升学历给予3000—5000元/人的一次性学费补贴,对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给予3000—6000元/人/年补贴,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政治上享待遇。注重将组织带动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职业农民,尤其是职业农民党员遴选入基层干部队伍,推选入“两代表一委员”行列。目前有220余名职业农民被吸收进村社干部队伍,其中党员137名,35人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职业农民协会党支部书记黄昌满被推选为四川省青联常委。

依托党支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之家

集中化支持,让职业农民有奔头。一是给予政策倾斜。对职业农民发展产业实行“3个优先”,即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考虑、融资优先满足。近两年已累计提供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金融支持5000余万元,2019年,职业农民的经营年产值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47.2%,已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二是给予技术支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职业农民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价值,与省农科院、川大、隆平高科等院所合作建立9个农业科技研发平台、2个博士工作站、取得专利40余项,全市职业农民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18个,已成为科技兴农、质量强农的“火炬手”。三是给予跟踪服务。着眼“扶上马、送一程”,为职业农民产品营销拓展渠道,构建全产业链商贸流通枢纽及分拨平台,已建成年储运能力达30万吨的仓储物流园—北新天府大市场,被评定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广汉“特产馆”,今年预计新增网销金额3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员带头,新型职业农民为城区供应爱心蔬菜

泸州市龙马潭区党建驱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扩面

龙马潭区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总体思路,聚焦管理体系、骨干队伍、要素保障等关键,全面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党的建设,驱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扩面。

构建“二维体系”,织牢组织网络。一是构建横向到边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10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全区产业企业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区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分别负责辖区内产业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确保全区产业企业党建工作步调一致、行动统一。二是建立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形成由区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全面统筹、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委具体指导、街镇党(工)委强力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兜底负责的四级联动工作格局。目前,全区74家产业企业建党组织69个,在符合建党条件的车间班组、工程项目、科研团队、生产一线建党组织27个,产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93.2%。

建强“三支队伍”,筑牢改革基石。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泸州(长江)经济社会组织学院,确保全区产业企业党组织书记每年集中培训1次,党务干部、党员每两年轮训1次。成立流动党课工作站,先后开展送党课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活动288次,参训工人达1.1万余人次。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力度,培养发展产业工人党员180名。二是加强书记队伍建设。从产业企业中选拔13名优秀产业工人党员到党支部书记岗位,在20家产业企业建立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党建工作指导员“孵化计划”,公开选聘3名专职党建指导员分别派驻民企指导党建工作。推荐6名包含企业党务工作者在内的优秀产业工人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提升产业工作主人翁地位。

泸州(长江)经济社会组织学院培训全区产业企业党组织书记

盘活“两大资源”,落实要素保障。一是落实经费保障。区委每年预算100万元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对新建产业企业党组织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已建党组织按党委10000元/年、党总支5000元/年、党支部3000元/年的标准划拨运行经费。同时,每年全额返还产业企业党组织上缴党费,协调落实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的标准税前列支党建经费,督促街镇落实所属产业企业党组织新建补助和运行经费补助,切实保障企业党建经费有出处、能落实。二是落实阵地保障。依托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30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挂牌成立龙马潭区产业工人党建活动中心,为产业工人党员活动、教育培训、办公议事、文体娱乐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平台。高标准打造四川凯达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党建阵地,其中5家被确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

产业工人在职工书屋自学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