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达州市通川区抓实做细“四个一批” 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3-12-01   来源:达州市通川区委组织部

今年以来,达州市通川区紧紧围绕加快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采取考聘、招引、选派、培育“四个一批”方式,推动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考聘一批”激活力。一是用足公开招考。坚持乡镇空编优先使用,重点围绕国土规划、产业发展、农业农技等重点领域干部人才需求,针对性加强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着力招录补齐乡镇发展所需的结构性、专业性干部人才。近三年招录乡镇干部270名,其中农口专业干部人才95名、占比35.1%。二是用好项目招聘。坚持用好用活基层项目人才招聘,统筹人社、民政、团委等部门资源,依托“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载体,积极招聘特岗教师、医务人员、西部志愿者180余名,不断充实基层服务力量。三是用活公益安置。围绕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众家庭收入,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监测户、异地搬迁户等低收入群众,增设乡村公益性岗位833个、低收入困难群众公益性岗位764个,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2357名,有效缓解乡村公共服务人手不足压力。

“选派一批”添动力。一是选优驻村力量。突出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与驻村工作岗位相匹配,严把驻村帮扶干部选派关口,向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38名,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增派服务力量。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五进”行动和人才组团服务,选派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技专家50余名进行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促成108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乡镇发展顾问,引导400余名法律金融、教科文卫等领域专业人才服务基层一线。三是充实年轻力量。严格落实选调生到村任职规定,推动56名选调生全部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助理。加强与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合作,建成数字云创基地、技能实训基地、茶学实训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18家,招募357名青年大学生实训见习,持续为乡村振兴攒足人才富集的发展后劲。

“招引一批”强实力。一是突出精准招引。紧扣打造“通九州贤达、纳百川英才”人才工作品牌,大力实施“英才汇通”计划,突出靶向引才、精准引才,先后引进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00余名。二是突出主动回引。深入实施“人才归雁”工程,依托驻外流动党支部、支乡联谊会、人才工作站点,回引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优秀农民工150余名返乡创业,吸引职业农民、乡村建设工匠、在外大学生2800余人到乡返村投入乡村振兴。三是突出多元激励。持续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健全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养老等“一站式”服务,完善创业扶持、投资融资、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体系,兑现安家补助和岗位激励资金190余万元,发放青年创业扶持基金、农民工返乡创业奖补资金450余万元,促进人才安心、专心、用心服务乡村发展。

“培育一批”锻潜力。一是注重素质提升。大力实施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干部学历提升、千名学子到村任职“三千”计划,组织村后备力量报读本(专)科在职学历160人、参加提能培训738人(次),定制培养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28名,培育储备村后备力量246名,持续提高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二是注重潜力挖掘。加大对传统工艺、乡土建筑、现代农技、民俗文化、特色医疗等领域本土技能艺能人才的挖掘力度,将132名“新农人”“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区级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目录,选树青年创业典型30名,培育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三是注重职业培训。深化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1名。围绕乡村振兴和“三农”产业发展需求,对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培育高素质农民1700余名。发展壮大农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59个,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共同致富2.2万余户。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