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巴中经济开发区推行“四化”工作法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
巴中经开区兴新社区是以拆迁安置为主的城郊社区,现有居民4652户、1.4万人。近年来,针对社区治理存在的管理职能重叠、人员构成复杂、群众诉求多元等问题,经开区以兴新社区为试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区域化党建、智慧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生活化融入的“四化”工作法,切实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毛细血管”,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撬动资源大整合
围绕建强堡垒、建好机制、整合资源,使“条块分割”变“条块联动”,促“各自为政”变“协同作战”。一是建强堡垒促体系融合。成立兴新社区联合党委,由驻区单位、商贸企业、物业公司等5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任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组织管理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是理顺机制促职能联合。科学设置居民小组和治理网格,建立“社区呼叫、党委吹哨、单位报到”召集机制,实行单位联小区半年访、领导联楼栋季度访、党员联住户月月访“三联三访”, 确保了私搭乱建、乱停乱放等13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看得见管得了。三是整合资源促功能聚合。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整合建设2个集家风讲堂、志愿服务、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邻里中心”。整合党员干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三方资源,采取统筹调整、动态管理、双向互认方式,推动力量均衡下沉社区、服务社区,创文期间共发动34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
工作人员为小区居民细心讲解小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二、以智慧化管理为手段,助推管理高效能
聚焦便民、惠民、利民,发挥科技化最大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打造“指尖”新平台。打造集政策发布等多模块于一体的手机端APP,在福锦苑小区每栋楼入口处配备智慧信息发布屏,实现信息全域共享和适时更新。针对网络代办事项,将申报、审核、办理等流程反馈至APP,居民可随时查看进程,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拓展“大脑”新空间。通过日常摸排走访,将住址、成员、职业等20000余个信息录入系统,对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专项建档437份,每月更新数据。同时,将居民数据与卫健、应急、司法等领域联通,让居民办事更快捷高效。三是开启“天眼”新视野。由336组高清监控、50米电子边界、27个可视门禁组成智慧“地网”,配合公安监控系统,构建“天网+地网”的安全护民体系,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痕”。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已协助公安部门成功抓捕1名长期外逃人员;2名留守老人因病导致活动轨迹异常,被系统监测并预警,社区人员及时上门查看,成功得到救治。
“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展板
三、以精细化服务为载体,提高居民满意度
树立服务至上理念,通过优化服务机制、汇聚服务力量、丰富服务渠道,不断提升群众的赞誉度。一是构建“楼栋+组织”双重服务机制。按社会管理信息员、安全隐患排查员、帮困解难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五员一体”的职能职责,高标准选配楼栋长20名,让楼栋长服务和组织力量充分衔接,有效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二是汇聚“部门+行业”双方服务力量。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职责,将6大类32项服务内容下沉到社区,实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探索实施“公益+市场”模式,新建书吧、菜场、超市等24家,350余人实现再就业,同时为居民打造了更周到更舒适的服务环境。三是畅通“心愿+志愿”双向服务渠道。结合收集的群众“微心愿”,组建“社区关爱.志愿行走”志愿队,成立水电维修、心理疏导、四点半课堂等服务小队,已开展19期活动,有效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社区“两廊”文化
四、以生活化融入为导向,搭起干群连心桥
通过美化居住环境、培育文化内涵、提升自治能力,构建“邻里相聚、共叙发展”居民生活共同体。一是美化家园舒心。采取公共设施换新、背街小巷提质、园林植被管护等措施,升级打造广场舞、健身、儿童游乐区等休闲空间6个,新建环形跑步道12公里,有效增加居民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二是凝聚文化润心。通过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评选榜样等方式,形成“年有计划、季有主题”的品牌模式,先后开展文明礼仪引领课等7次,投入30万元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和德治文化长廊,评选“文明之星”6人,引导社区居民崇文尚礼。三是自治共享顺心。结合“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开设“党建茶馆”,引导居民聚在一起“谈感受、提意见、话发展”,有效解决房屋漏水等问题21起,群众满意度达98%,实现了“共治、共享、共赢”治理新格局。
犍为县“四项举措”赋能基层治理 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犍为县总结用好镇村建制调整两项改革经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抓治理合力汇聚、抓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经济发展、抓便民服务提升“四项举措”,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释放改革发展红利,切实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实效。
抓治理合力汇聚,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一是严把“选人关”。加大基层优秀人才选拔力度,成立县镇村三级换届工作领导小组,落实30名县领导全覆盖联系15个镇,组建5个县级巡回指导组,组织8个县级部门对党组织委员候选人进行县级联审,村(社区)“两委”成员年龄、学历、能力全面优化,实现基层治理村级“带头人”选优配强。二是抓实“制度关”。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制度创新,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度,推行“居民点单—大党委派单—部门接单”服务模式,解决问题520余个。建立社区评价驻社区单位“动态评分-半年测评-年终考评”和服务积分管理制度,激励驻社区单位积极有效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组织联建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三是探索“举措关”。全力推进社区服务“补短板”行动,积极争取全省首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程和社区服务项目化,设立小区“家门口服务站”,推动社区服务下沉小区。组建“三官一律”“犍嬢嬢”等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补齐社区治理短板。
社区服务项目化——“今津小导游”走进文庙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硬环境”。一是乡村路网再织密。统筹推进农村公路路网规划调整,优先支持涉改乡镇交通项目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80公里,实现所有镇、村、组100%通硬化路;大力实施“金通工程”,优化农村客运开行方式,所有镇村均通客车,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二是六网基础再完善。大力完善“六网”设施建设,通过向上争取、财政补贴、企业自筹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完成22个村、123个台区农网改造,惠及1.4余万户农户;开展“数字乡村”“宽带乡村”建设,新建4G、5G基站210个,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完成天然气指标122万方,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切实改善。三是环境治理再升级。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改造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建立全县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配齐镇村各类长效保洁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有效提升。
农村产业环线路网建设
抓产业经济发展,培育基层治理“动力源”。一是瞄准产业布局发力点。立足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五环十园”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农旅重镇8个,做大中心村、重点村60个,调优特色村54个,形成了茉莉花、茶叶、柑橘、油茶等一批规模连片的特色产业镇村,建成省级茉莉花茶现代农业园区,舞雩镇“兔公馆”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农场。二是找准农村改革切入点。全面搭建“三变五合”改革架构,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扎实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有效运作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三变五合”试点工作,组建工作队,扎实推进罗城镇大同村、白鹤村等4个村改革试点工作。三是抓准集体经济突破点。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按照“一村一策”发展思路,优先发展中省扶持集体经济特色产业村19个,采取“村民自筹+社会引资+财政扶持”方式,筹措资金2600余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选优发展项目,探索村企共建型、产业带动型、抱团发展型等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人均增收达16元。
犍为县清溪茉莉花茶现代农业园区
抓便民服务提升,用好基层治理“助推器”。一是体系建设“出实策”。优化便民服务机构设置,全县建立“中心-站-点”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被撤镇村设立便民服务点,按需派驻业务人员,提供政策讲解和代办服务,确保被撤镇村“服务不撤”。创新打造“半小时工作室”,实现营业执照、涉税涉费等业务办理“一次就好”。二是事权下移“办实事”。按照“权力放得下、乡镇接得住、群众办得成”原则,下沉镇村行政许可事项15项;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形成“一张清单”,便民受理事项达117项。推广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网办、线下一门办、现场一次办,被列为全省“一事一次办”改革试点县。三是服务群众“求实效”。着力解决服务半径增大、群众办事更远等问题,组建“犍小审”“村小二”志愿服务队,开展导办填单、帮办代办等服务,实现一个电话“上门办、代帮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申请材料再减少60%、办理时限再压缩50%,大大提高群众办事效率。
犍为县行政审批局“半小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