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来源: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
乐山市市中区党建引领村建制调整 为乡村振兴聚合“裂变”力量
针对农村治理低效化、村庄空壳化、干部老龄化、产业低端化、发展低能化等问题,乐山市市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以优化村级治理结构、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村建制调整工作。全区建制村从196个调整为124个,减幅为36.73%;村平均户籍由1403人增加到2089人,增长48.89%;村平均面积由3.55平方公里扩大到5.32平方公里,增长49.85%。
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实际难题。一是科学规划,瞄准必要性。合理布局“十四五”规划项目,加快完善村级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大村并小村,远村合近村,大产业整合小产业,形成适应人口转移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集镇村11个、特色村16个,从根本上破除农村资源配置难题,形成梯次分明的村级发展格局。二是目标导向,瞄准机遇性。顺应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乡村振兴换届选举前一年等时机,瞄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城乡基层治理、书记兼主任“一肩挑”,突出“三大”产业环线、农旅融合发展等重要抓手,精准确定调整目标。三是全面调研,瞄准耦合性。精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采取“村组大会摸底、镇街入户访谈、部门走访调研”全覆盖摸排方式,对摸排出的15个重点风险隐患点进行综合研判;充分征求村干部、党员群众意见建议1800余条,确保建制调整方案的科学性和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选贤拔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严把入口关,实行“村初审—镇街复审—部门联审—领导小组终审”四级审核制度,取消不符合任职资格的候选人23名,确保候选人综合素质达标合格。稳妥推进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85.48%;村干部平均年龄从43.89岁降至40.64岁,班子年龄结构、梯次搭配更加合理。二是加强致富带头队伍建设。建立由全区1568名致富带头人、“土专家”、企业家等组成农村基层人才库,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能人引荐”等方式广发“招贤令”,吸引88名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参与。135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58名优秀农民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新增配副书记35人。三是提升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整体质量。按照每村4—5名设置干部职数,分类确定农民工党员和村级后备力量发展标准和数量。新发展农民工党员160名,新培养村级后备力量20名。今年向农牧渔民划分党员指标120个,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对拟任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谈心谈话
强化保障,确保平稳有序高质量完成建制调整。一是资产标准清核。逐村逐组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四不变”(不改变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产权利,不改变原集体所有界限,财政投入不变,农民承包地不变)原则,合理合规处置资产。二是干部合理分流。严格落实分流干部“五个一批”“三诺一谈”要求,“一人一策”实现稳妥安置。对因年龄较大、工作成效不佳等原因将卸任或转岗的40名村、组干部,以及298名候选人进行“一对一”全覆盖谈心谈话,统一思想认识,打消干部顾虑,鼓足创业热情。建立离任补助基金,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切身利益的保护关爱。三是强化纪律监督。制发《关于严明纪律保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明确6项纪律要求。全面推进舆情专题监测和管控处置工作,在“嘉州党建”开通书记信箱和扫黑除恶举报箱,畅通监督举报途径,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突出实效,开拓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治理格局。一是乡村振兴全面提速。区委选派3名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为白马镇水产园区创建省级产业园区,悦来镇、平兴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注入组织人才保障;制发《市中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条措施》,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和高效融合提供战略性指导措施。二是能人治村打开格局。追加财政投入近200万元,新任村干部按时领取报酬补助,实行“一肩挑”书记兼职兼薪。分批组织124名村党组织书记赴四川农业大学、周边市州开展特色种植、文旅产业发展等技能培训。三是创业项目扶持发展。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落地97个、示范点8个,兑现奖励补助2300余万元,提供创业扶持贷款2600余万元,吸引外来资金2.3亿元,农民工户均增收同比外出务工收入增长9.8%。全区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24个,纳入中省财政资金扶持项目31个。
开设农民工服务保障咨询点
德昌县全面推进村建制调整改革工作 着力打通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政贵有恒,治需有常。德昌县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村建制调整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优化建制村布局,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突出群众主体定位。开展全覆盖一对一谈话和涉改村村民大会,组织参会户代表反复酝酿和讨论表决,召开3次全县性工作推进大会,充分听取2000余名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召开3次研判会,认真分析乡镇(街道)党委(工委)关于村调整方案,听取联乡包村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畅通基层群众参与渠道,打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做到“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说了算”。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将村建制调整改革工作纳入重大任务承诺事项,落实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制村合并改革中的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考察任用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红利和经验,选优配强合村党组织班子,协调建制村调整后的工作衔接,保证了建制村合并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全县12个乡镇(街道)撤并村比例达70%以上有2个,达50%—70%有6个,四村合一有5个,三村合一有9个。三是强化整合优势。整合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三优”,采取三个“有利于”把全县137个村、5个农村社区调整为65个村、4个城市社区,3个农村社区(新增2个村改居),减少72个村,减幅达52.55%,全县中心村达17个,蚕桑、烤烟、枇杷、樱桃等特色产业村达到40余个,民族融合村达到20余个,促进基层建制村布局由“量多面散”向“优化集中”转变,增强各村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发展和应急能力。
召开全县性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推进大会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堡垒。一是持续推进党建阵地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地位,以加强“两个全覆盖”为目标,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根据涉改村的党员情况,同步科学设置党组织,拟设立村级党委30余个、党总支20余个、党支部13个;强化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制度机制,落实“凡任必审”原则和通过主动退任一批、依法调整一批、择优留任一批的原则,全面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一肩挑”比例达100%。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涉改村地域面积、常住人口等情况,分类科学设置村干部职数390个,减少21个;统筹县级职能部门在各村设置的10余种专职人员,设3—4类村级专干。发挥农村精英示范作用,开展村后备干部公开遴选和顶岗培养锻炼试点,将1957名优秀农民工纳入台账管理,242名优秀农民工纳入村后备力量培养管理(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占比23.24%);探索村常职干部和村级专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管理,锻造基层治理硬核队伍。三是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由村党组织推荐村集体经济带头人,紧扣产业融合、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产业园区,推动“党建+合作社”模式;实施“五个一批”分类推进,鼓励支持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推动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模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让更多群众分享“集体经济蛋糕”;探索以村集体经济收益为保障,将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增长幅度、群众信任度挂钩的基层治理激励性机制,倒逼村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后备干部公开遴选考试
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提升基层治理群众基础。一是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落实30位联乡县领导和62家县级部门(国企)“1+N”联系乡镇、村制度,定期下村入户听民声、解民忧,蹲点调研集建议,30位联乡县领导村村走到、村村研判,为撤并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详实资料;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落实“一盘棋”理念,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发挥基层“党建+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引导村民以村民自治“微治理”疏通基层“毛细血管”,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集基层党建和服务群众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发挥党群活动中心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把服务的双手伸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和基层服务精准化。三是“固本”又“培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做好线下治理的同时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等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由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听取群众利益诉求,不断把基层治理向纵深推进。
调研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