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来源:宜宾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建立“1+7”选育用管制度体系,着力建设一支堪当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全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市重任的社区骨干队伍。
完善政策体系,明晰职业化路径。坚持以增进身份认同、增加待遇报酬为重点,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努力让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有干头、生活有盼头。一是规范选聘机制。在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后,实行员额管理,制定选聘实施办法,统一标准、程序,明确“政治素质坚定、大专及以上学历”等4项基本条件,对专职网格员、退役军人、社工人才等放宽条件或考试加分。近3年,按照“市级备案、县(区)招考、镇(街)管理、社区使用”原则,累计招聘300人,主城区综合报考比例达1:20以上。目前,城市社区35岁以下占比44.8%,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3.6%。二是拓宽职业通道。把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纳入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探索社区专职工作者身份市内互认,在公务员、事业人员招考中落实一定比例定向招考,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解决事业身份“绿色通道”专项招录计划,录用后支持鼓励继续在社区工作。近3年,66人考录为公务员、事业人员,4人跨县(区)流动。三是完善薪酬体系。市级制定指导意见,县(区)全覆盖建立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形成与岗位、学历、工龄挂钩的待遇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五险一金”、职工体检等福利,对取得社工证书的,按照200—600元/月标准给予职业津贴,社区党组织书记综合薪酬最高可达8100元/月。
系统培养历练,提升专业化能力。坚持从工作需要出发,全方位、多维度开展培养历练,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既专职又专业。一是分层分类“训”。协同四川大学实体化建立城乡基层治理研究院,主导实施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主题培训计划,依托四川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等在宜高校,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市、县联动在3年内开展4轮全覆盖培训,通过全额解决考试费用、举办考前培训等,支持鼓励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城市社区整体持证率达47.9%、平均持证人数达2.5人。二是擂台竞技“比”。采取理论测试、风采展示、情景模拟结合的方式,按照正职、副职、一般专职工作者三个层级,递进式开展业务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将优秀人员纳入社区后备人才建设梯队,市级每两年举办一次决赛,7.85万人收看2022年决赛直播。在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每年遴选5名市级“社区导师”,实行两年聘期,分别支持资金10万元建设工作室,结对帮带3—5名书记共同提升。三是异地挂职“炼”。以省级示范社区为重点建立实训基地,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副主任)为骨干,3年内梯次选派186人市内交叉挂职锻炼,选派16人到成都、上海、深圳等地挂职锻炼,组织开展主题沙龙、学习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同时,承接省内3个兄弟市50人来宜挂职锻炼。
突出链条闭环,实现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理顺“管、评、考、激”链条,实现以制度规范管人管事。一是压实管理责任。市级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制定日常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入职、离职、档案等管理事项,动态开展督促指导。县(区)全面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开展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规范化清理,将85项减少至43项,清退未按程序借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8名。乡镇(街道)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对纳入员额管理的签订劳动合同。二是优化考核评价。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分级细化具体指标,创新实施逆向评价和拉练比拼,建立季度盘点定期通报制度,构建起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组织要求和群众诉求相贯通的考评体系,量化确定考核等次,刚性明确9类直接评定为不合格的情形,确保考准考实,考出鲜明导向。三是强化激励约束。建立平时表现、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报酬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严重失职、受到处分等8类负面清单,表现优秀的优先推荐选任“两代表一委员”、缩短薪酬晋级年限等,对获得优秀表彰的给予2000—4000元一次性直接奖励。近3年,15人受中央和省级表彰,7人因负面情形被降级岗位序列或降低薪酬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