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来源: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引导、资源整合、为民服务等方面优势,将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末梢,带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多措并举“减负赋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治理“动力主轴”。一是有效覆盖组织体系。建立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单元(楼栋)党小组五级组织体系,实现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健全“1+3+N”治理体系,小区(院落)党组织覆盖率100%、业委会(自管委)覆盖率72%、物业服务覆盖率81%,培育星级红色物业13个,链接82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参与治理。二是强基提能建强队伍。建立村(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体系,“一格一员”配备专职网格员230名,先后选派256名驻村干部、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等下沉一线。发挥党员、老干部等作用,成立“红袖标志愿服务队”“楼院服务中心”等组织197个,壮大治理力量。三是因地制宜精细治理。分类治理城市小区,划分新建商住小区、老旧住宅小区、非物管小区三种类型,分别建立“三方联动共治共享生态圈”“社企共建共治生态圈”“连片治理共谋共管生态圈”,推动小区治理更精细。
坚持减负提能,激活基层治理“根系末梢”。一是权责下放做“加法”。动态管理街镇权责清单,分类编制城市街道、涉农街镇权责清单指导目录,制定工作职责准入等4项制度,明晰行政权责、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公布街镇属地事项117项,赋予街镇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等领域区级行政权力162项。赋予街镇对区级有关部门同等考核权重,提升街镇考核话语权。二是执法改革做“乘法”。整合316名执法人员,组建11个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下沉人事、经费、考核权限,由街镇统筹调度,解决执法权责不清、力量分散等问题。制定33项高频行政执法事项流程办法,推动执法规范有序。三是基层负担做“减法”。试点扁平化管理,将街镇事业单位统一整合为便民服务中心,下达各类编制613个,实现街镇机构力量平台化、人员多岗化。完善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建立“申请—审核—进入—退出—监督”闭环管理程序。开展专项整治,清理不规范挂牌159块,删除APP107个,退出微信工作群362个,让基层有更多精力抓治理。
坚持载体支撑,夯实基层治理“善治根基”。一是建好党群服务阵地。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补短”行动,先后投入资金3100余万元,实现92个村(社区)服务阵地面积均达300平方米以上。完善便民服务矩阵,盘活小区架空层、配套用房等闲置资源,打造“红立方”共享空间31个,链接各方资源布局养老育幼、文娱活动等功能,将治理服务从街道社区下沉到群众家门口。二是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在街镇设置48个综合服务窗口,将172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综合窗口集中办理。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区所有事项均纳入一体化平台统一运行,事项认领率、发布率、更新率100%,网办率98.7%。三是打造基层服务品牌。健全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出台《培育扶持社会组织九条措施》,新孵化社会组织8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在全省推广交流,红星街道“南精灵”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治理经验做法被评为全省第二批社区社会组织典型案例,天立社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工作经验入选2023年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坚持多元发力,下足基层治理“绣花功夫”。一是加强共治共享。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出“有事来协商”“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议事参事“微平台”,推动乡贤、“五老”等人员参与治理,激发基层民主协商活力。深化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推广“积分制+清单化+数字化”治理,构建乡村治理良好秩序。二是加强法治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玉带河派出所创成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莲花池街道创成省级平安街道、奥体社区和航天苑社区创成省级“六无”平安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专项工作,实现98%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三是加强数字赋能。建成“智慧小区”165个,有效覆盖22万余人。完善社会视频资源布控,全面推进农村“慧眼工程”,安装“雪亮工程”监控242路、“慧眼”监控3.8万路,惠及群众13万余人。建立“互联网+全科网格”,健全网格事项“信息采集—受理立项—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机制,事项办结率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