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来源:眉山市彭山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紧盯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开展“壮马、轻车、畅路、聚力”四项行动,助力镇(街道)、村(社区)集中精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
建强战斗堡垒“壮马”。一是配强镇村班子力量。突出政治素质考察,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选派4名年轻干部到镇(街道)任职历练,对7名业绩突出的镇(街道)干部提拔重用。近3年来,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9个,调整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8名。二是搭建培训提能平台。坚持“靶向学习”,不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模式,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区委党校各类培训课程,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选派11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到双流区、新津区跟班学习。建成凤鸣公园邻里生活共同体区级现场教学点、基层治理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三是培育社工人才队伍。加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设立10级岗位,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奖补、政策扶持等,实施持证社工三年倍增计划,持证社工已从两年前的58名增加至201名,给予非财政供养人员考试奖补资金10.3万元。
规范准入事项“轻车”。一是严控事项准入。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个领域,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能力范围,调整优化镇(街道)职责62项,明确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49项、协助办理事项69项和工作负面事项7项。二是严抓专项整治。深入整治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效。开展村级组织机制牌子和“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规范村(社区)综合设施外部挂牌248个,清理不由村(社区)出具事项15项。三是严把常态监管。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负担常态化监管机制,督导落实村(社区)减负重点任务清单,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7个,定期跟踪监测减负成效,对51个村(社区)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及时纠正增加村级组织负担行为。
创新制度机制“畅路”。一是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区级层面建立区委组织部部长和区委政法委书记共同召集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镇(街道)层面明确由党(工)委副书记分管,村(社区)层面由党组织书记定期召集专题研究基层治理工作。二是深化“块统条推”工作机制。将镇(街道)“8+4”办事机构整合为“5+N”平台,实行镇(街道)干部“扁平化”管理,确保“块”上统得起。整合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和区级部门下沉执法人员力量,落实“吹哨报到”工作制度,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确保“条”上推得动。三是优化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统筹12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镇(街道)、村(社区),并逐步延伸至大型小区,实现无差别受理。科学布局“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对接生活超市、快递驿站、卫生室等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加强统筹调度“聚力”。一是统筹下沉干部力量。设立2个片区功能型党委,并由书记和区长分别兼任片区党委书记,统筹调配下沉干部900余名,开展镇(街道)对区级部门的考核评议,确保干部力量沉得下去,项目资源统得起来。二是借助智慧赋能力量。投资资金2200万元建成区级智慧治理中心,整合党建、政务、综治、城管等信息资源,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智治体系,实行网格事件“一事一评”闭环处理,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有效减轻基层负担。三是凝聚社会组织力量。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各类组织的工作机制,定期召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议事,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精准对接信息,以“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等形式引育39个社会组织(企业)到社区开展服务,有效减轻基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