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来源:四川日报
省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县乡两级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为进一步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兴办民生实事的实效助力。
“迈步新征程、续写新篇章,需要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去年2月,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毫不动摇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时代要求,紧扣中心大局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民生实事我监督”“乡村振兴我出力”三大具体行动,依法履职行权,强化责任担当,加强自身建设,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书写了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答卷。
突出“创制性”让地方立法更有威力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注定要载入史册。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指导推动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牵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以“共同决定+条例”的方式破解共立共治难题,保护赤水河流域。去年,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诞生,为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探索不止于此。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步审议通过的嘉陵江流域保护“四川条例”和“重庆决定”,川渝携手共护一条河。
制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用法治力量守护四川红色资源;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为国家立法探索“四川经验”;制定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为更好保护管理这一历史遗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修改物业管理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保障了人民合法权益,增进了人民福祉。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质量促进条例等,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条例、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共审议省级地方性法规43件,审查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43件,省人大常委会努力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打出“组合拳”让人大监督更有效力
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听取并审议相关报告,针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省级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询问。
民生福祉所系,人大监督所向。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统筹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方式,打出“组合拳”,切实提升监督工作实效,共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51项,对9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报告;首次听取和审议省监察委员会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全省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分别作出决定,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联动监督,听取和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情况报告,助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完善“一平台四系统”建设,开展“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对6家单位审计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用心管好人民的“钱袋子”。
架好“连心桥”让代表履职更有活力
日前,新建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安康至重庆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西渝高铁是川东北群众期盼的幸福路。去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走进达州和广安,对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四川境内的建设推进情况开展集中视察。
助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凝聚着代表的智慧和力量。去年6月,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首次联合开展专题调研,走进四川省达州市、重庆市开州区和万州区,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言献策。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等10个代表专业小组开展各类活动30余次,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选题,委托市州人大常委会组织本地国、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成效显著。
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代表议案建议提出和办理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理质效。目前,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17件议案已全部办理完毕,1046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
省人大常委会还不断深化和加强“双联系”工作,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常态化联系240名基层省人大代表,强化双向工作互动交流。全省五级人大代表通过“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深入所在辖区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一大批急难愁盼的问题得以解决,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